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刘氏家族自然要推宁乡南塘刘氏家族。这个家族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一代伟人刘少奇主席而成为非常优秀的刘姓家族。
5月5日,“宁乡族文化”采访组一行来到花明楼镇集镇刘正山酒店,采访了刘少奇第五代子孙刘亚威。
寻根问祖 刘时显与南塘刘氏的渊源
刘亚威的爷爷刘正山是刘少奇的侄孙,上世纪九十年代,爷爷刘正山和族人一起开始启动五修族谱,因为中间有段时间国家政策不提倡修家谱,直到2008年才修好,中间持续了十多年。
刘亚威说,清嘉庆七年(1802年)存著堂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和民国十年(1921年)《宁乡南塘刘氏四修族谱》都记载,刘少奇主席所在的湖南宁乡南塘刘氏形成于明朝,迁自江西,以刘时显为宁乡开基始祖。但查阅几届刘氏族谱,发现这些族谱对于刘时显以上的记载都是空白,因此,南塘刘氏的渊源一直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根据湖南刘姓宗贤刘桂南、刘志盛、刘魁梧等人最近的调查资料,宁乡南塘刘氏在刘姓宗族中属于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南派,是长沙定王刘发和安成侯刘苍的后裔。关于宁乡南塘刘氏开基始祖刘时显,族谱上只说他是“世居吴西吉水(即今江西吉水县)”,“阅有明中叶,时显公、喻孺氏夫妇随长子长庚名宝者出宰于楚之资阳”,后再迁宁乡。
值得庆幸的是,刘亚威的爷爷和父亲在江西吉水县枫江镇南岭村《粉溪刘氏重修族谱》上,终于找到了刘时显的足迹记载:“时显,行更三,庆连公次子,字柏引,外出,世系不能悉载。”据江西吉水县多种刘氏族谱记载,刘时显是江西吉水县粉溪刘氏始祖刘俣的第17世孙,而粉溪始祖刘俣是长沙定王刘发的第29世孙。从刘俣到刘时显的传递世系是:1刘俣→2刘少洪→3刘克己→4刘旗父→5刘仕明→6刘方翁→7刘景道→8刘德远→9刘士良→10刘迪成→11刘棕安→12刘忠俊→13刘志博→14刘起泰→15刘初耀→16刘庆连→17刘时显。
这个刘时显是吉水人,又外迁,时代为明朝中期,与南塘刘氏始祖刘显情况大致一样,应该是同一个人。
但是,刘亚威说,这一说也还有一个较大的疑点。宁乡族谱没有记载刘时显祖籍在吉水的详细地址。另外族谱只说刘时显是明朝中叶迁来湖南,没有明确记载刘时显的生卒年代。但族谱记载了刘时显夫人喻氏的生卒年代为明成化十一年和嘉靖四十年,据此推算,则刘时显也大致生活在这个时间,即公元1475——1561年。而江西吉水粉溪刘氏族谱上的刘时显,族谱是也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代,但却记载了第11世祖刘棕安的生卒年代为公元1406——1469年。如果按第一代平均25年计算,从第11代刘棕安到第17代刘时显,至少要150年。也就是说,江西粉溪刘氏的这个刘时显应该出生在1556年以后,这就与宁乡南塘刘氏所记载的刘时显夫人喻氏出生的公元1475年晚了约80近。因此,这两个刘时显在具体时间上是不相吻合的。
至此,刘亚威和他的族人只能猜测,很可能是宁乡南塘谱或吉水粉溪谱的记载有误,一是可能两谱时时间记错了,也有可能江西谱将代数记错。类似的这种记载失误,在宁乡南塘谱上就曾发生过。如南塘谱在初修时曾记载二世祖刘宝生卒年为公元1539——1603年,这就与所记刘时显夫人喻氏的生卒年不符合。因为按这个记载,刘宝出生时喻夫人已65岁,是根本不能生孕的年龄。四修族谱的编撰者也发现了这个错误,于是就删去了原谱所记刘宝的生卒年代,而改为“生殁不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刘时显就是同一个人而怀疑所记的时间有误或者代数有错乱。
南塘刘氏 伟人风采耀九州
刘亚威告诉我们,在先祖刘少奇出现以前,宁乡南塘刘氏是湘中地区一支很普通的农民家族。这个家族聚族而居,世代务农,耕田种地,与其他姓氏农家无异。除了始迁祖刘时显和二世祖刘宝外,再没有产生什么著名的人物。
始祖刘时显,生卒时间、葬地均不详,江西吉水人。因儿子刘宝任资阳知县,他与夫人随同来湖南。因“慕湘滨沩麓之间秀毓灵钟”,在儿子任职期满后,举家迁居宁乡,定居在县城南60华里茅田滩。夫人喻氏,生3子:刘宝、刘楠、刘思。二世刘宝,字长庚,原任资阳县(今湖南益阳)知县。任职期间,曾出资修建画林桥,受当地百姓称赞,事迹见资阳县志。任职期间将父母从江西吉水接到资阳居住,任满后与父母一同迁居湖南宁乡茅田滩。夫人黄氏,生3子:刘邦益、刘邦义、刘邦礼。其中,老三刘邦礼返回江西吉水祖籍居住。
三世刘邦益(1553--1619年),字关桥,夫人钟氏,生4子:刘映、刘昭、刘晖、刘旺。三世刘邦义生3子:刘聘、刘晴、刘旼。
据《初修世系源流图说》,宁乡南塘刘氏前3代都居住在茅田滩,从第4代起则分居各地:刘映后裔分居上南塘;刘昭后裔居石栗冲;刘晖后裔居火煽冲;刘旺后裔则一半留居茅田,一半迁往田冲;刘日文后裔则爨画林。这就形成了今日南塘刘氏5大支的基本格局。而刘少奇所在的刘映一支,刘方大的第4个儿子、南塘刘氏第13代刘绍选,就是一代伟人刘少奇。
刘亚威骄傲地说,使南塘炭子冲刘氏由湖南宁乡乡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一跃而成为全世界闻名的著名家族,是他的先祖——南塘刘氏和整个刘氏族姓中最优秀的儿子刘少奇的功劳。
宁乡《南塘刘氏族谱》初修时的序言中,曾以“老成持重”、“耕读传家”八个字来形容南塘刘氏族人的世代家风。刘少奇的曾祖父、祖父、父母、兄长,都是勤劳节俭、老实厚道的农民,刘少奇从小受到这种农民之家的勤俭、朴实之风的陶冶,以后又在漫长革命生涯中受到锻炼,他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实事求是、好学深思、艰苦朴素、坚韧顽强……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劳动者最优秀的品质。而他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种传统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着他身边的亲属和工作人员。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生于花明楼炭子冲,少年时期上过私塾,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曾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分别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国共两党全面分裂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他认为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应该实行深入群众、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的方针,并对当时中共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做法进行过某些抵制。
1932年冬,刘少奇进入位于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职工运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下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的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随后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同陈毅一起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大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名演讲,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1942年底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论述。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和朱德一起负责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7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共产党领导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刘少奇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60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刘少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其他领导人一起制定了一系列重实效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伟人之后 今日南塘炭子冲刘氏
刘少奇一生有6次婚姻,共生育了4个儿子和5个女儿。刘少奇的第一位夫人杨氏,病逝于1930年,未有生育;第二夫人何宝珍,1934年被国民党杀害,生有2子1女,即刘允斌、刘爱琴和刘允若;第三夫人谢飞,未生育就与刘少奇离异;第四位夫人王前,生有一男一女,女儿叫刘涛,男孩叫刘允真。第五夫人王健,未生育就与刘少奇离异了;第六位夫人王光美生有3女1子,他们是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刘萧萧。
在刘少奇与王光美夫妇的精心抚养教导之下,刘少奇的9个子女后来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出生于1925年,少年时被寄养在湖南老家一位农民家,1938年前往延安,第二年开始到苏联上学。1945年考取莫斯科钢铁学院,后转入莫斯科大学,最后研究生毕业,取得副博士学位。刘允斌先在苏联与一位老红军女儿结婚,生有一女(现仍在苏联)。1957年,因中苏关系破裂,刘允斌奉命回国,并与元配离异。此后,刘允斌来到西北戈壁滩的中国核实验基地,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并担任副总工程师之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里,刘允斌与一女技师结婚,并生了2个儿子。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生于1927年,早年被寄养在武汉一工人家,不8岁时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1938年到延安开始上学,第二年前往苏联,先后就读书国际儿童院、莫斯科通讯技术学校。在苏联时与一西班牙同学结婚,并生有一个儿子。1949年奉父亲之命离婚回国,后与人结婚,并生有3个儿子。1958年支援边疆,下放内蒙古自治区工作达20多年。后到中国警官大学任俄文教授,曾翻译出版了多种苏联作品,如教育专著《胸怀祖国》、电视剧《穷追不舍》,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刘平平是刘少奇的第三个女儿,1949年出生于北平,所以取名叫“平平”。少年时代在北京渡过,1980年赴美国留学,取得了家政第食品专业学士、食品营养专业硕士、营养教育博士学位。1987年回国后,刘平平担任中国食品研究所所长,开始以其所学服务于社会,贡献给祖国。此后,刘平平以其突出成就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称号。1994年,46岁的刘平平以其优秀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出色的领导才能,被任命为科技司司长,成为宁乡南塘炭子冲刘氏家族中的又一名高级官员。
在刘少奇的后裔中,以第四个儿子刘源最为杰出。刘源是刘少奇与王光美所生的唯一一个儿子,1951年出生于北京。少年时受到良好教育,1977年,刘源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当了一名基层干部。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后任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副主任、副县长、县长。1985年任郑州市副市长。1988年任河南省副省长。1992年任武警部队水电指挥部第二政委兼副主任(曾参与三峡工程建设)。1992年被授予少将警衔,2000年晋升中将警衔,2009年7月,晋升上将军衔。1998年任武警总部副政——2003年8月任总后勤部副政委,200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201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2016年2月,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今年5月18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讲话精神,《追寻刘少奇足迹》丛书编辑工作座谈会在长沙召开,刘源来到现场,在会上回顾了刘少奇同志在安源、福建、西柏坡等重要人生节点的动人事迹,并向家乡捐赠了父亲刘少奇题词的手迹。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刘亚威说,作为一代伟人的后人,他和他的家人为有如此先人而感到骄傲,但他们深深知道先辈的不易,他们牢记先辈的光荣传统,在当地群众中做好榜样,不为先辈抹黑,让南塘刘氏的家风和先辈的优良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宋秀闺 魏枫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