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负历史重托再奏时代强音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2016-06-02 11:00:08
—分享—

面向未来的发展定位

  面向未来,宁乡高新区的发展有如下定位。

  1、实现县域财政贡献份额三分天下有其一,2025年再造2015年宁乡财政,2030年财政收入过百亿。

  2、在长沙市工业园区综合实力进前三。

  3、形成30万人口的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4、打造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利用效率高、国际覆盖面广的智慧湾区。。

  一、定位是加快宁乡发展的应有担当。

  建国以来,宁乡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8年是传统农业大县阶段。宁乡是产粮大县、生猪大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1979年至2010年是新兴工业大县阶段,宁乡成为工业大县和劳务大县。1978年,宁乡县实现GDP2.3515亿元,工业总产值1.6786亿元,财政总收入约1000万元。到2010年,宁乡县实现GDP550.9亿元,工业总产值880.78亿元,财政总收入13.87亿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了234倍、525倍和213倍,宁乡县居全国百强县第73位。2011-2030年是科技创新型城市阶段。2015年宁乡县域财政收入为60.1亿元,按照宁乡县“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财政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财政收入将达到300亿元,在湖南县域综合竞争排名中争第一。

  二、定位符合园区发展的内在规律。

  2007-2015年,宁乡高新区财政收入从0.5亿元增长到15亿元,年均增长45.92%,工业增加值从5亿元增长到685亿元,年均增长72.7%,开发面积从零起步到建成区10平方公里,构建了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配套完善的工业新城格局。对照十年前县委、县政府的宁发【2005】40号文件,金洲新区确定2015年的产值200亿元、财政收入5亿元战略任务,应该说交上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2016年1-4月份,宁乡高新区实现税收2.75亿元,实际同比增长76.5%。园区用电量6498万度,同比增长30%,其中新材料产业用电量4109万度,同比增长73.5%,产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我们以长沙高新区、武汉东湖新区为参照,预测宁乡高新区的发展。

  长沙高新区建区10-25年的发展速度远高于我们现在的预定目标,同时,长沙高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出了几何式增长。宁乡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发展优势均优于当年的长沙高新区,2030年财政收入100亿元的目标符合园区发展规律。

  发展路径的选择

  培育双轮驱动增长引擎,构建和完善创新发展体系。

  构建“城镇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是宁乡高新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要素投入驱动为主,资金的大量投放、土地的大量开发,形成了以快为主要特点,经济规模迅速成势。随着园区的成熟,产城一体化成为工业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工业化支撑了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又反哺了工业经济,两者相辅相成,工人与市民没有绝对界限,各种生产要素均融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构建和完善创新发展体系,是增长模式调整的再认识,也是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宁乡高新区坚持科技引领、资本催生的发展路径,着力构建区域研发和展示中心地位,助推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跨越赶超的主要抓手

  一、谋划跨越发展的“两步走”。

  第一步,近期主要围绕“三大创新平台”做文章。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和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简称“一园一中心”):为省战略性重点工程,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项目立足湖南本地高校资源,辐射全国“985”、“211”工程等重点院校,打造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基地、科技创新孵化和加速基地、科技创新研发总部基地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等“三基地一中心”,服务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金洲锂电谷:高新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规划10平方公里打造储能材料产业集群(金洲)锂电谷,拟吸引社会投资600亿元,引进企业百家以上,形成产值过1000亿元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集群。“长沙2049”:主要以旅游娱乐为媒介和引爆点,以官桥河水系为核心生态区,规划机器人大街、恐龙岛等特色功能区和五洲国际等大型商贸区,形成“一心四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通过“产业+娱乐+旅游”的融合,构建城市产业、城市生活、城市经济繁荣共生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第二步,远期充分发挥主体园区的引领作用,复制高新区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通过输出资本和理念带动区域、配套园区协同发展,构建“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

  二、谋划跨越发展的“三大抓手”。

  (一)优势再造,在创新体系建设上再出实招。

  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在产业培育、政策制定、资本合作等方面大胆创新,在上一轮发展中走在了前列。未来一段时期,高新区将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为重点,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创新体系。

  (1)完善创新链条。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再发力,出台《宁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关于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降低成本的若干政策》,对企业公共检测服务、用电、设备投入等给予补贴,打造低成本园区;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给予优秀人才编制身份,实施技术人才的“千人培训计划”,打造人才大区;组织院士专家行、锂电高峰论坛、科交会、技术与融资发布会等活动,深化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强区。目前,高新区拥有赛恩斯环保、难熔金属材料、圣得西等国家级实验室30个,拥有高清镜头、超级节能气凝胶、异种移植等国际一流技术30项,研发成果转化率20%,高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率13个百分点。我区计划在大科园和欧洲路沿线布局星美新能源、颐和医院等项目研发展示中心,大力引进科技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成功构建区域研发和展示中心地位,大幅提升园区创新要素资源的获取能力。

  (2)以小搏大,为双创企业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高新区已投资1.5亿元,参股控股了3家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可撬动银行和社会资本12亿元,已为天和钻具、惠州蓄能等初创型企业提供6亿元金融支持。原设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投资中小企业,全额归还本息13500万元。高新区成立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和资金规模2.5亿元的大科园专项基金,到2020年计划累计投入3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200亿元,带动产值1000亿元以上。

  (3)打造多层次的产业平台。高新区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推动企业共享2100余套先进设备资源,将三一、星港、伟特等企业的过剩产能转化为经济收益。组建企业家沙龙,邀请知名企业家、政府领导、学术权威等加入,加强精英人士思想交流,形成共同价值观,强化政企合作。新区计划组建的中美创新产业园,将为企业家提供国际化的合作渠道和雄厚的资本支持,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

  (二)、以势成势,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再求实效。

  目前,政商各界均看好高新区的发展,宁乡高新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在长沙2049项目的开发建设中,现有2个500强企业和联盟均看好同一项目,一个已经签订框架协议,另一个在紧盯项目不放,园区在市场中的话语权逐步加大。三个PPP项目成功推出,共投资超60亿元,初步形成了爆发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新区将以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成果等重大项目引进为突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1、做实总部经济。今年中钢设备有限公司区域总部结算中心、中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总部、碧桂园湖南区域总部等500强企业区域总部相继落户宁乡高新区,高新区拟引进的风光储能控股集团,能带来沈阳科学仪器所、过程研究所等中科院4个研究中心落户。我们全力谋划筹建海关、检验检疫、保税物流区等服务功能区,加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项目落户。到2030年高新区力争引进注册资金50亿元以上的总部经济项目10个以上,总部经济对园区贡献份额达30%以上。

  2、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消费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停留在低端产品阶段的工业体已无法满足消费升级后形成的新增市场需求,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同时,国内消费者遍布欧美、日本等地扫货。在远大、杂交水稻等长沙品牌之后,高新区要再创长沙品牌,在高端制造上杀出一条血路。依托PIP、碳陶技术、高性能钨基应用、钒液流电池等国际先进技术,以及三一起重机、长高特高压装备等优质产品,让宁乡走向世界舞台。

  3、打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区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1-4月份,新材料产业税收同比增长35%。领军企业红宇新材通过收购、增资、并购等举措,公司短时间扩展至全国多个省份,与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公司、天风证券共签合作协议,开展“一带一路”深度合作。邦普循环7年时间总资产增加了500倍,2015年公司市场估值25亿元,公司正在加紧产能扩建,邦普循环与杉杉新能源、星城石墨、锂顺新能源形成了锂电池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业1-4月份税收同比增长了74.08%,以三一重起为代表的企业借“一带一路”加快国际化步伐,对外销售占总收入比重超过50%,公司前4个月税收同比增长了87%。星邦重工对排名全球前十的知名机械公司进行了3000万元的技术输出,开启了高新区对发达国家技术输出的辉煌一页。高新区力争再引进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至2030年,打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三)、借势突围,在可持续高效发展上再求突破。

  从全国经济大背景来看,从1978年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突飞猛进,中国经济连续32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35亿美元到2010年的29728亿美元,年均增速14.8%,居民存款从210亿元增长到40万亿元。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比较和平,经济全球化加速,国内人口、资源红利充分释放。前半段主要政策红利是改革开放,后半段要素红利是入世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我们和长沙部分兄弟园区抓住了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尾巴,到2015年,宁乡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8.62亿元,税收10.18亿元,浏阳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73.71亿元,税收6.28亿元。新常态下,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要实现战略目标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主要问题是:基础弱,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规模小,单个产业的产值仅200多亿元,离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有差距。负债率高,园区平台公司负债50亿元,部分企业负债率超警戒线。承载力不足,要实现100亿元财政收入,园区的产业承载空间和商业模式有待扩张和提升。因此,我们要借势而上,实现可持续高效发展。

  一是借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大势。习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四个“没有变”,这就是一种势。国家“开闸放水”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货币投放量极大的增加,银行对于信用好、成长性好、目前有困难的企业可以展期,可以采取“不还先贷”的应急措施,资产证券化也在加速推进。二是借长沙和湘江新区往西发展的大势。长沙市“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两引擎、双高地”,湘江新区是发展的重点。湘江新区“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等资源要素的投放都将向成长性好的宁乡延伸。三是借县委政府支持园区发展的大势。三大建设,实力园区排在了首位,县委政府聚全县之力支持园区的发展,出台了“实力园区27条”、“工业10条”、“创新10条”等系统的支持政策,同时还在各个方面给予园区支持,我们要把握好发展的最佳时期,促成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加快园区的发展。

  1、以大科园为平台,不断完善高效、实用的创新体系建设。“一园一中心”,是宁乡高新区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抓手。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打通了大学和科研院所项目引进渠道,改变了过去大学、科研院所单打独斗的局面,“百所高校、共舞金洲”,高新区将努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打造全省创新创业的示范基地。目前,高新区与湖南航天集团共同建设068国家新材料公共检测平台。该平台有望成为湖南省内,乃至中部地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专业新材料检测平台。高新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长沙技术交易所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积极引导科研成果与社会资本结合,提升大科园科技创新实力。园区计划进一步引进专业孵化器、法律、财务、金融等中介机构,设立创客空间等,不断完善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的创新支撑体系。到2030年,“一园一中心”计划引进和培育500家中小微企业,直接产生的技工贸总收入300亿元左右,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

  2、以长沙2049为抓手,在城市化上务求突破。城市化是产城一体转型发展的本质要求。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辅相成的,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高速的城市化,它既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舞台,要构建城市群的城市化,即以大城市为核心,整合中小城市和小城镇。2049项目的开发,要与长沙城市网络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同城化。打造轨道交通、南北横线、水陆空俱齐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名医、名校、名企、名人、名品、名店等“六名工程”,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到2020年,计划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旅游、医院、商业等三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占技工贸收入的7.35%。到2030年开发面积65平方公里以上,三产业收入超300亿元,占技工贸收入9%以上。

  3、以壮大高新控股为重点,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长沙高新区开发面积40平方公里,财政收入81亿元,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2亿元。

  按照这种开发水平,宁乡高新区已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还需40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空间,才能实现100亿元财政收入。园区土地一级开发成本约60万元,每平方公里土地一级开发成本为9亿元,40平方公里需新增投资360亿元。

  组建集团公司的目的,是增加国有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高新区集团公司将以产业投资为抓手,到2030年,力争完成1-2家公司上市,形成300亿元的优质资产,公司负债率控制在50%以内,负债总额控制在200亿元以内,把集团公司打造成一支严管理、会经营的开发先锋。

  我们完全有理由坚信,高新区目标实现之时,必当是宁乡“冠三湘、进10强”之时,高新人一定不负历史重托,再奏时代强音。县委常委、宁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刘永红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