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关公战长沙之千年解密
第七章文武皆为义 赤兔惜貂蝉
第四节
“貂蝉真的是在祖宗面前自刎的吗?”关玄义仍然是忍不住地追问。
“正是,在走单骑的前夜,新月初上之时。”关公声音低沉。
“什么地方?”
“许都北门怡苑外宅荷塘边。”
“为什么啊?”
“我追随大哥匡扶汉室,不能带上她。”
关玄义终于明白了,大义当前,关公无有一己之私。有人说关公不近女色,有妻胡氏育有三子一女,全部献予汉室,他是为忠为信为义而生的。
关玄义拜伏于地,再问:“谁葬的貂蝉?”
“我。”
“葬何处?”
“许都。后来迁成都了。”
“曹操为何不葬?”
“是貂蝉遗嘱。”
“她如何说的?”
“她说,”关公身形聚散不定,却字句清楚,像背书一般:“奴为汉室除害而生,愿为汉室复兴而死。将军抛家舍业兴汉,奴生不能温存助力,愿以死随之。求将军惜奴一片忠义爱慕之心,赐黄土一抔,满足奴心泉下名份之想。”背完,已成敬惜之声。
千百年倏忽,逝者如斯夫。在关玄义心的深处,想象且深信的貂蝉结局,是如一缕清风,高蹈于彩云之上,洁步千寰,一瞥万古,给人间留下无尽的爱与思、敬与情。为此,他曾经循着“闭月羞花”的典故,专门去了貂蝉的出生地——山西太原附近古称并州郡九原县木芝村,以及貂蝉在长安义父王司徒家后花园拜月遗迹;专门去了成都华阳县貂蝉墓地遗址。不为什么,就为了从感情上“证实”貂蝉如愿以偿归属了关公,并且在关公殁后殉情而去。他根本不会想到、也不相信貂蝉会在关公面前自刎。今天得到证实,并弄清了自刎的原因,他除理解了关公的敬惜之声外,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不是到底放了下来。因为,他四处寻访了貂蝉的遗踪,唯独没有去许昌北门怡苑,没有去那荷塘!
在关玄义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既清楚又模糊:在朦胧的荷塘中,倒映着一弯新月。依稀的白云,想去遮掩月儿的脸。冷艳的寂静将时间凝固了起来。清风掠过,涟漪在颤抖。有青蛙小心地移动,却扰下了荷心的水滴,叮咚,像造物神掉落的泪珠……荷塘边,“万人敌”宝剑血染香魂。关公双手托起貂蝉,茫然地望着天空素月,像在觅那逝去的仙踪。没有眼泪,没有言语,没有叹息,却把心痛,留给了万世生灵。
关玄义尚自沉吟,关公却已飘散于无形。
以后几年,日寇又三战长沙。期间,关玄义到过关山、黄家冲,并在这里遇到了一个30岁出头的挪威基督教传教士艾香德,虽然国度、教别不同,却都感觉对方有得道之风,于是说上了话,渐有深谈。“我们的‘通灵’之法是长修所得,除了多做善事、殷勤修课,要多默想。”艾香德说。“我们也差不多,只是还加上了气功。”关玄义答道。“默想和气功可能有共通之处。”艾香德郑重而又拘谨地望了关玄义一下,“你有过体验吗?”
一般对于教徒来说,这其实不便问和答的。关玄义见艾香德坦诚如小孩,而自己的年岁与修为早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便直言与祖宗有过对话。艾香德听了很感动,并告知自己还未达此境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这个人神对话的场景描述,我好向往!”他充满了虔诚的表情。
他们的进一步深谈中,关玄义讲到了貂蝉。可是,艾香德却并不知道貂蝉,说道:“三国、关公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关公的情感故事中,除了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释曹操外,我就只知道赤兔马了。听说它长一丈高八尺,火炭般赤,四蹄踏雪,无半根杂毛,威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艾香德这一说,让关玄义在遗憾之余却又肃然起敬。他在云游中留意寻访的事情不少,而与关公有关的“历史迷踪”,最想弄清楚的除了貂蝉便是赤兔马了。在与关公“通灵”时他曾有两次提到过赤兔马,发觉关公有心伤欲裂之状,便立即作罢。现在一个外国人居然说知道赤兔马并且归入情感故事提出来,他感觉这赤兔马的故事,已归入了人伦的情感道德范畴,或者说,融入到了关公的人生和人性之中,甚至成了关公诚信忠义的一部分。不是史传赤兔马在殉主之前说过这样的话吗:士为知己者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焉!
关玄义在修道中,已感觉自己阳寿将止。其后几年,便把心思放到了赤兔马上。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黄沃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