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四川眉山的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因其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史称“眉山三苏”。清代,善山岭人黄湘南和儿子本骐、本骥,都是颇有文气,被县人比之“眉山三苏”。“然父兄皆早没,独本骥成学,逾中寿”。黄本骥,号虎痴,道光年间举人,曾担任黔阳县教谕(掌文庙祭祀,教授所属生员的基层官职)。他痴迷文化研究,尤其是癖爱金石,有痴名。
他给自己的居所取名“三长物斋”,哪三长物呢?集秦汉以来金石文字数百种,为长物一;集旧琴及支琴砖各一,为长物二;集周秦刀布数十种,为长物三。他自己也制作了“三长物”:一是自制溪州石磬,听别人讲话时感到语言俗,就敲击一下,铿然一声,耳之为清;二是制作了历朝历代的标准尺寸式样,从尧舜时期一直到所生活的清代,均有尺式,因为每个时期的尺式标准不同,哪个时期的古董,拿尺式一量,就能辨出真赝;三是制作了《云阳楼看山册》,云阳是长沙市楼,名流汇集于此,赋诗作画,他整理成册,用识朋友山水之乐。
他长期痴迷文化金石研究,并有诸多著述面世,声闻渐达于学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湖南通志》启动重修,黄本骥受邀参与编辑工作,负责地理、山川、古迹、陵墓、艺文、物产等门类的编撰,表现出深厚广博的学问功底。张之洞《书目答问》卷末所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湖湘学人入选者八人,黄本骥为八人之一,可见学界之推重。黄本骥所著的《历代职官表》,对乾隆官修本《历代职官表》作了增补考订,并增加了有关清代职官的大量内容,清楚简明,使用方便,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新整理出版,成为研究历代职官制度的必备工具书。他还著有内容颇为庞杂的读书笔记《痴学》,其中包括《读经笔记》三卷、《读史笔记》一卷、《读诗笔记》和《韵学巵言》共一卷,还有两卷是《信古录》和《疑疑孟》,其内容为辩驳刘知几《史通·疑古篇》与司马光《疑孟》一文而作,这些读书笔记的内容都是黄本骥研学深思所得的独特见解。
善山岭位于宁乡县东南端,属湘江一级支流靳江河流域,距省会长沙不足二十公里,附近有楚大夫靳尚墓、南宋处士谢英墓,历来英才裴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本骥生长其间,自然从小深受熏陶影响,他能成长为清代后期湖南一位著名的学者,与此不无关系。黄本骥幼时就表现出了“痴迷”的求学劲头,他与哥哥本骐一起在外求学,母亲刘氏监督甚严,不满十天是不准回家的。有一次归来已是薄暮,本骥躲在邻居家的篝火旁,文思泉涌,一口气写了十多页的文章,不会写的字,用音韵近似者代替之。无意中发现哥哥本骐的箱子里有好纸一叠,偷偷的拿走,手装册子数十本,均写满了文字。兄弟二人经常围炉谈艺,争持不休,家人及邻居被他们吵得寝食不安,他俩却争辩自若。
黄本骥在黔阳教渝的任上,既痴迷学术研究,又建教泽堂,课士多有所成。“欲成才士千秋业,更助邦人百尺豪”,“官冷幸留诗卷在,兴酣不觉墨痕多”,这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写照。他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号“虎痴”,梳理前人文化成果,对有的观点大胆质疑,有“虎”一样的勇猛,潜心学问,如痴如醉,令后人景仰。而今,道林镇正在进行文化古镇建设,努力挖掘地方文脉,“虎痴”定会抖落风尘,“鲜活”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文国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