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会,又叫请会。《宁乡县志》有记载:“旧时,盛行打会(起会)。某人经济困难,发起打会,即倡会,亲友或朋友集资参与,叫做纳会。除倡会外,会友一般一超过十人,排列次序,大都协商确定,因利息轻微,多让困难者排前,富裕者排后,也有拈阄为定的。会期,长者以年为期,短者以月为期,按期循序,收回利息,谓之接会。一年一接者,倡会和接会者一般设筵招待。50年代后,有银行、信用合作社贷款和互助储金会贷借,打会者逐渐减少。”
打会的原由
旧社会高利盘剥,我祖父那一辈的人经历过。长期的借款,每元月息三分;短期的借款,每元月息一角。这个息叫大一分。有时还要请人担保才能借到手。像这样的利息,困难者很难承受。有时借款花样翻新,更是惊人。有一年春荒,祖父操持八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幼。三月初眼看就要断炊。祖父向附近一户姓戴的人家借二石谷度饥荒,协定秋后归还。戴是外来户,却非常富有,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按当时每石四元的谷价折款计息,利息按大一分算,秋后按时价扣谷还谷。祖父当时没有办法,一家老少嗷嗷待哺,也就只好承诺了。三个月后结算本息十元四角。秋收新谷谷价一下由四元降至二元,二石谷三个月后,要还他五石二斗。因此,在这样高利盘剥的年代,困难者多是找亲戚朋友救济。但有时亲朋戚友也限于身单力薄,只有借助于打会的方式来解决。因为打会利息轻微,几人抬一,自然成了互相接济的最好方式。
打会的方式
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六子会”,六个人参加,六年结束;“十子会”,十人参加,十年结束;有的个别地方听说也有“五子会”的,是在难于邀齐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有以月为周期的。每个会参加者不得超过十人。总的来看,“六子会”、“五子会”多于“十子会”。按起会的内容分有钱会也有谷会。一切均由从场者商议而定。
接会的次序
接会就是这一年各人纳会的款子或稻谷,由某人来得。某人经济困难,发起打会,谓之“倡会”。亲朋集资,谓之“纳会”。倡会者当年接会,叫接倡会。接倡会是倡会者坐定的,只有其他接会人的次序需另行排定。一般让比较困难者捧前,比较富裕者排后,也有拈阄为定的。又因有利息平衡的关系,先接会的每年纳的多,后接会的每年纳的少。每次起会除倡会外,末会却有人争当,因为每次纳的不多,一次接一笔可观的数字,叫接末会。接末会都很高兴。每年接会者都得办有丰盛的会酒,招待会友。
打会有时也有纠葛,有的纳过倡会后,就不来了,又要请人顶会。如果有几人不来了,只能散会。遇到散会情况,只能由倡会者召集会友商议。由接会者分别付给轻微利息了事,可说是不欢而散。
在旧社会,保甲也有积谷会。由保长掌握数字条,由甲上负责保管发放,因此有的地方也叫甲谷会。都是由打会这种形式演变而来的。打会的方式都是亲朋戚友参加,打破了地域界限;而甲谷会,是以当地居民为限,同样利息轻微,接济贫困。据了解,在青山桥一带,积谷利息只有一斗,听说也有二斗的。一般按人口自愿积谷,至少每人五斗。若某家有五口人,每年积谷基数二石五斗。春荒时,可从积谷仓担回二石五斗。如果困难,遇到别人分下不要的,可以多担,但得代为出息,秋后归还。如果你今年担了积谷,秋后不还,来年就没有积谷担了。也有积了谷,家里情况好转,不需要担积谷的,可以在自己亲戚朋友之间调济使用,但得照常付息。还有一种情况,本来某困难户,自己没有积谷,当年某人积谷有余,请人担保。也有担少量积谷的,这是极个别的,规定由担保人负责归还。有时被担保者,或一般担了积谷的,家里有天灾人祸,确实一时难于归还的,经一班人商议后,也可凭当时借据予以注销,这叫“挥了”。这个注销的数字在息谷中处理。积谷时间长了,息谷集了不少,难以偿还的,可以按原积谷户比例分下一部份,保留一个适合的数字,又长期连续下去。积谷在当时也起到了救济贫困的作用。
打会上的筵席
组织打会的人叫“会头”,由会头负责召集全体成员按月活动。开始,因为是找人借钱,会头必不可少的是请大家喝一顿酒,通常为“八碟八碗”,即四个凉碟、四个热炒、四个素碗、四个荤碗,外加一盆甜汤。这在当时是最起码的饭菜。记得当年祖父交待我的父亲:一定要挤到男桌上,别去和女人一起吃。开始父亲还不太清楚,后来渐渐就懂得了。原来男人们是要喝酒,劝酒与闲话占据了多半时间,父亲在那里一声不吭地慢慢吃菜,等到他们喝酒完了之后,父亲也吃饱了。而女桌则大不一样,几乎每位妇女都要带着一个孩子来吃。她们不喝酒,都一门心思地吃菜。一样菜上来后,风卷残云,马上都分散到孩子们的碗里去了。尤其是后来的那盆甜汤,由莲子和山楂糕做成,上来后父亲还没有看清楚便见了碗底。
酒足饭饱之后,会头还要赠送每人一份小礼品,通常是一条毛巾加一块香皂。那时候祖父忙于一大家子的事,不愿意把时间耗在吃酒打会上,所以每次都叫父亲替他去。
请会每月集会一次,确定下一次哪家用钱。假如400块钱的会,有人出40块钱的利息,并且数他出的钱数最多,那就由他先用钱,叫“得会”了。你当月只需要给他360块钱,等到你用钱的月份,而且不是“得会”,他就会付给你400块钱。
这种私人起会,保甲积谷的互助互济方式,一直沿用到解放前。解放后,老百姓需钱办事的情况增加了不少,光靠打会这种民间集资形式已是捉襟见肘。再者,当时的人民政府也不支持民间打会活动了,认为那里面存在剥削,所以打会逐渐变得销声匿迹。打会这种民间集资的方式被银行、信用社、互助储金会等新的形式所代替。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新春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