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德与“礼”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洪卓明 编辑:陶湘 2016-05-18 10:41:18
—分享—

  “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干群积极参与,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也遇到一些疑惑,如:道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到底要怎样做才算“讲道德”;怎样才能使教育活动形成长效机制等等。我想,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重一个字,那就是“礼”。

  “礼”,即“礼貌”、“礼仪”、“礼节”。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处事、说话的规矩。人的全部活动可概括为“知”和“行”。知,即心里想的。行,即手里做的。正常的人都是先想后做。也就是说,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受“心”支配和驱使。那么,要做什么,怎么做好,每个人心里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指令,那这个指令如何形成呢?这就涉及到“道德”和“礼”的问题。道德,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一个人道德品质是否高尚,既不能根据他的高矮,也不能根据他的长相,而是根据他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做出的行为是得体的、是彬彬有礼的。这“礼”,就是“规矩”。这规矩就是已经在他心里形成的处事模式和支配方式。“礼”就是得体的行为方式,通过恰当的行为,让对方感觉到敬意、尊重、舒畅、满足、美好。所以,对人们进行“礼貌”、“礼仪”、“礼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吃、穿、住、行,言谈举止,样样都要讲“礼”。如:吃饭时就有很多礼节,如果跟长辈一起吃饭,要等长辈先坐,落座后要长辈先动筷子吃;有的人只顾自己,如桌上有碗辣椒炒肉,有的人喜欢吃里面的肉,他就像炒豆子一样在碗里翻个够。这时,他就失礼了。我坐飞机时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熟人在飞机上相遇,两人之间相隔两个座位,他们一直旁若无人地谈笑不停,而中间那两个人实在很烦躁。谈话的两个人就都失礼了。

  人的道德水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所以既要教育人们以高尚的思想,又要教育人们以良好、文明的行为方式。为了让“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教育活动取得长期效果,应该形成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在学生中开展礼貌、礼仪、礼节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也可向城乡居民发放一些有关礼貌、礼仪、礼节的宣传读本,让城乡居民革除一些陋习,形成“有礼”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县委党校)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洪卓明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