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建设展画卷,楚沩大地起欢歌。回首一年,三大建设在“传奇之地,宁静之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凝聚了人心,和谐了氛围,展示了正能量,美丽宁乡正向全域旅游的美丽产业、美丽经济阔步前行。事实证明,三大建设已成为宁乡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总抓手,已成为宁乡实现建成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全面小康的主战场,持续深入推进三大建设是又好又快推进各项工作的必然选择。本人认为,沩山风景名胜区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打造新亮点,做好“加减乘除四法”。
做好加法,促三大建设向广度拓展,实力更强。做加法不是1+1=2,而是要创新打造“旅游+、农业+、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等“三大建设+”新模式,不断把三大建设融入各行各业、各镇各村各单位,拓展三大建设推进的广度。沩山风景名胜区做加法就是要通过全域景区化建设总揽,着力项目带动,增加配套基础设施,借势、错位开发优势旅游资源,推进景区旅游的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要素行业的均衡发展,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欣赏角度的四方游客多层次需求。比如:开发建设好炭河古城和炭河里文化遗址公园,把青羊湖国有林场、青羊湖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森林康养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南轩生态文化园,新建环青羊湖生态绿道和露营基地、自驾游基地等。
做好减法,促三大建设向深度延伸,城乡更美。做减法不是2-1=1,而是要按照既定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强化管理、强化措施,强力消除发展的阻力、清除发展的绊脚石,达到2-1>1的效果。目前,沩山风景名胜区由于面积大、居民多,加上管理难到位,违法建设、采石挖沙、生活垃圾乱倒乱扔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景区形象造成了较大破坏。沩管会将在继续做好创建省级生态文明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础上,对景区内的违法现象予以重拳打击,清除景区的视觉、听觉污染,建设蓝天碧水、山色空蒙、青山如黛、深潭蓄翠、天人合一的生态沩山景区。
做好乘法,促三大建设向高度进军,能量更大。做乘法不是1x1=1,而是要牢牢抓住全域旅游化这个三大建设升级版的“牛鼻子”,通过科学的谋划、策划、计划,打造叫得响的、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眼球效应”,达到1x1>1的宣传营销“高地效应”。今年以来,沩管会前所未有的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相继举办了《中华成语奇遇记》拍摄、“沩山五季”旅游线路推介会暨采茶季启动仪式等一系列的宣传营销活动,效果十分明显。特别是今年4月28日,邀请40多家知名旅行社和近50家媒体及旅游网平台主办“‘传奇之源生态沩山’中国宁乡‘沩山五季’旅游线路发布会暨采茶季活动启动仪式”新闻发布会,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5.32万人次,同比增长29.51%。接下来,将继续举办好佛文化节、漂流文化节及景区景点的各大旅游节庆活动,大幅提升景区人气,实现年接待游客人数100万人次以上。
做好除法,促三大建设向共享发力,民生更爽。共享是我们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做除法不是1÷2=0.5,而是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要在不断巩固发展成果的前提下,着力农村水、电、路、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大步奔向全面小康。经过县委县政府多年的努力,沩山风景名胜区发展已成格局,沩山旅游正在崛起,旅游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西部山区人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大量群众通过加工旅游产品、经营农家乐、自制土特产等途径实现脱贫致富。我们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受益”的方式,引导和号召风景区内企业、个人全员参与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夯实“佛气—人气—财气”的良好发展格局,吹响风景区旅游产业扶贫的攻坚号角,促使全域景区化向全域旅游化转变,最终实现全民致富。 □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蒋改平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