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烟草“以虫治虫”发展安全优质烟叶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2016-04-25 10:07:10
—分享—
宁乡烟草占地3200平方米的蚜茧蜂扩繁温室。
现场培训“以虫治虫”技术。
开展蚜茧蜂扩繁研究。
蚜茧蜂把卵产到害虫烟蚜体内。
 

  4月22日下午,尽管老天下着大雨,记者在喻家坳乡三民-玉山烟叶工场看到,一排排小塑料棚整齐地分布在温室大棚里,既干燥又暖和。原来,这是蚜茧蜂扩繁温室,这里饲养繁殖的蚜茧蜂即将投放到烟田里。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分部主任黄国强率分部烟技员李智勇,正召集相关烟草站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现场培训,部署将蚜茧蜂投放到种烟乡镇烟叶大田的任务。

  据悉,今年宁乡烟草正按照长沙市全面推广防治蚜虫技术工作方案“以虫治虫”的理念,坚持“优质、特色、生态、安全”烟叶生产目标,以推广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为重要抓手,构建宁乡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着力增强烟叶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烟草行业正能量,打造责任烟草新名片,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烟区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一只只小飞虫承担起打造宁乡“绿色生态”烟叶的重任。蚜茧蜂能抑制蚜传病毒的传播,从而减少化学农药在烟叶上的使用量,提升烟叶质量,促使宁乡烟草朝着更加“安全无公害”的方向迈出一大步

  “通过烟田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将有效防治烟蚜虫,改变以往农药防治的落后方式,减少烟叶农药残留,提高烟叶质量,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黄国强介绍说。

  据了解,烟蚜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蚜虫之一。可以这么说,只要有烟叶便有这些小小幽灵的影子,而且它们的繁殖速度惊人,能以每年30代至40代的速度滋生蔓延。被烟蚜大量吸食过汁液后的烟株,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烟叶质量下降,香气和吃味也会改变。此外,烟蚜还会传播多种烟叶病害。

  我县烟叶也未能幸免于烟蚜的肆虐。在没有大规模推广应用之前,每年6月大田烟株生产旺盛期,烟蚜总是非常猖獗,烟株的每片烟叶上都附着大量的烟蚜,烟农不得不使用农药。而农药残留问题与消费者日益关注的环保、健康需求相违背;同时工业企业对原料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关注。

  一直以来广大烟农对烟蚜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防治,长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烟蚜产生了较强抗药性,造成农药用量增加而药效降低,而烟叶中农药残留越来越严重,对烟叶安全性造成了很大的隐患,环境污染日趋加剧,严重影响烟叶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宁乡烟草试验推广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利用人工繁殖有益天敌防治烟蚜。

  记者在蚜茧蜂扩繁温室小塑料棚里看到,蚜茧蜂身长仅3毫米左右,在扩繁温室里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蚜茧蜂把卵产到害虫烟蚜体内,幼虫孵出后在烟蚜体内取食寄生。正是这一只只小飞虫承担起打造宁乡“绿色生态”烟叶的重任,促使宁乡烟叶朝着更加“安全无公害”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烟草公司把饲养繁殖的蚜茧蜂免费投放到烟地里,‘以虫治虫’,不洒农药,既省钱,又省力,将让烟农尝到技术带来的甜头。”分部烟技员李智勇介绍,防治烟蚜技术能为农民增收、减工降本,并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生态、安全、优质、特色”的烟叶。实施防治烟蚜技术,可大大降低农药的施用量和用工时数,减少烟农的生产投入,增加烟农收入;可有效降低烟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提高烟叶产品安全性,避免农药使用中引起的人畜中毒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对参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保护烟农和消费者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我县烟叶生产将实现利用蚜茧蜂生物防治烟蚜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既直接服务于烟叶生产,又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烟叶农残,提高烟叶内在质量,同时该技术也可应用于蔬菜、果木等大农作物的蚜虫防治,是一种经济、生态、安全、实用的生物防治技术,是今后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随着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既体现了烟草行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实现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烟草有害生物综防的目的。

  紧锣密鼓抓好配套设施建设、本地化研究、队伍建设、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大农业服务等工作,全面提高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工作水平

  在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统筹安排下,宁乡烟草分公司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蚜茧蜂繁蜂,以满足烟田放蜂需要。宁乡烟草此次繁育的僵蚜苗,可覆盖宁乡烟田5万余亩及大农业1万亩,还可满足常德烟区2万亩的放蜂需求。宁乡烟草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蚜茧蜂防治蚜虫在我县烟叶生产史上尚属首次,其研究利用空间还很大,分公司将进一步探索其应用途径、丰富其应用方式,服务大农业,体现“责任烟草”的行业愿景。

  记者在蚜茧蜂繁育基地看到技术人员正在棚里统计有关数据。该繁育基地依托于育苗工场建立,占地3200平方米,配置控温等设备,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蚜茧蜂繁育的适宜温湿度,为蚜茧蜂繁育提供良好的繁育环境,极大地提高蚜茧蜂繁殖效率。

  “别小看这些小家伙,今后我们防治烟蚜虫就全靠它们了!”烟技员李智勇正在指导烟站技术员学习蚜茧蜂移接技术。记者从他所拿收蜂器中看到,一只只蚂蚁大小的蚜茧蜂,头上长着两只小触角,十分可爱,它们都是从僵蚜苗破壳而出的。

  据悉,这项先进技术在我县落地生根,宁乡烟草即将培养出大批“以虫治虫”技术员,再由技术员向烟农传授蚜茧蜂释放大田技术知识,宁乡将成为湖南烟叶生产全覆盖生物防治技术县之一。

  “每一项技术上的突破,都是我们技术人员用心血换来的。”黄国强透露,今年为了促进蚜茧蜂规模化繁殖,宁乡烟草技术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说:“随着长期大面积地释放蚜茧蜂,今后我县烟蚜的虫口密度与危害率以及防治成本均将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可考虑不再施用农药,综合效益将更加显著。这项生物防治技术还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因为蚜茧蜂不但对烟蚜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同时对油菜、果树、蔬菜、花卉等上面的蚜虫同样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本来服务于烟草的先进技术可以直接服务于宁乡的整个大农业。”

  根据国家局和省局关于做好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工作的要求,按长沙市烟草公司关于全面推广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的通知,今年宁乡烟草率先开展“以蜂治蚜”生物防治新技术试验,正积极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降低烟叶农残,提升烟草质量安全。明确2016年目标为:推广面积达到植烟面积的100%,减少防治蚜虫农药用量40%以上,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面向大农业推广1万亩以上;2017年目标为:推广面积达到植烟面积100%,减少防治蚜虫农药用量50%以上,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面向大农业推广1.5万亩以上。

  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是烟叶生产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宁乡烟草紧锣密鼓进行蚜茧蜂保种温室以及扩繁温室的建设,深入进行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本地化研究、切实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为推广工作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并着力抓好绿色防控体系构建、大农业服务等工作,全面提高生物防治蚜虫技术推广工作水平。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加快建设保种中心,全面建好集研究、培训、保种、扩繁于一体的配套设施。二是以扩繁设施建设为重点,注重抓好现有育苗大棚的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原有基础设施作用。三是抓好设施建设质量与进度,坚持经济实用原则,严格质量标准,合理布局。

  着力抓好队伍建设。一是按照每5000亩配备一名技术推广人员的标准,组建一支熟练掌握蚜茧蜂保种、扩繁、规模化繁殖技术及相关设施建设标准的推广队伍,使其快速成长为产区技术、实操培训的主要师资。二是以分公司和烟叶基地单元为主体,按照每300亩配备一名技术服务人员的标准,充分发挥烟农合作社专业化服务职能,整合合作社、烟农等社会力量,建好一批懂技术、操作能力强的生产服务队伍,并注重发挥好其向广大烟农宣传生物防治理念的先锋作用。

  扎实抓好培训宣传。一是抓实技术培训。围绕保种供种、扩繁和放蜂等技术,切实抓好理论和实操培训,确保技术不走样,工作不跑偏。县分公司和烟草站重点开展放蜂技术现场操作培训以及针对烟农的农事操作培训。同时,抓好宣传引导。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是提高烟叶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将充分利用行业内外、线上线下媒体,面向烟草系统、大农业系统加大宣传报道力度,扩大技术推广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特别是加大对烟农及合作社的培训引导,使其熟悉掌握放蜂技术、相信生防效果,自觉减少农药使用,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积极探索大农业应用。将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沟通协作,以存在蚜害的主要经济作物为推广作物,与当地农业部门菜篮子工程、病虫监测、绿色防控等重点项目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大农业示范应用。宁乡烟草部门开展技术培训、提供蜂源,县农业部门组织放蜂,统筹放蜂区域及作物种类,并开展效果评估。建立好示范点,以点带面,在大农业上做出实效,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加快构建绿色防控体系。注重保护当地烟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好益虫、益鸟等天敌资源,积极开展适用于本地生态条件的烟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加大生物农药、生物技术推广,不断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确保烟叶优质安全。将以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以生物、物理、农业技术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加快推进赤眼蜂、瓢虫等天敌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技术规程,扩大示范规模,构建推广模式。 文/图 李家军

  相关链接

  烟蚜的危害

  烟蚜(又称桃蚜)是烟草的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播花叶病毒病,严重影响烟叶开片及烤后质量,这是烟蚜危害最严重的一个方面。二是直接刺吸幼叶及嫩茎,使烟株长势变弱,烟叶变小变薄,内含物减少,质量变差。三是在叶片上分泌蜜露,滋生霉菌,导致烟叶烤后产生糊片,失去商用价值。

  初春,烟蚜在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虫卵开始孵化,孵化的若虫都是没有翅的雌蚜(这些雌蚜称作干母蚜)。干母蚜吸取寄主植物的汁液,很快成长,不经交配,卵在腹内已经发育成熟,生下来就是会动、能吃的小蚜虫(这叫做胎生孤雌生殖)。这样的孤雌生殖进行l至2代,都是无翅雌蚜。这些雌蚜迁移到另外的寄主植物上繁殖,并在寄主植物上连续地孤雌生殖十几代,其中有个别几代是有翅雌蚜,又迁移到其他寄主上繁殖。

  夏季气温较高,气候适宜,蚜虫几天便能成熟,所以繁殖能力十分惊人,危害很严重。到了秋天,食物减少,蚜虫开始后期繁殖,仍进行孤雌生殖,胎生,但后代却是一些有翅的雌蚜和雄蚜。其中的雌蚜称作性母,产生的雌、雄蚜迁飞到作为越冬寄主的植物上交配,进行有性生殖。这时,受精的雌蚜不再胎生而是产卵。冬天,蚜虫所产的卵就在寄主植物上越冬,到第二年春天孵出干母蚜,重新进行孤雌生殖。

  蚜茧蜂田间释放技术要点

  (一)放蜂方式

  僵蚜苗散放法

  按烟苗上的平均僵蚜量,按照放蜂量估算装入塑料袋中僵蚜苗数量,将装有僵蚜苗的塑料袋按1袋/亩的方法集中放蜂。散放时把塑料袋包裹的僵蚜苗竖立放在烟沟,任羽化的成蜂自行寻找烟蚜寄生。僵蚜苗与烟株须保持40厘米以上的距离,不可接触烟株及烟叶。

  成蜂散放法

  早晨(7:00-9:00)用收蜂装置收集成蜂,装入容蜂袋等容器中,饲喂5%左右蜂蜜水或白糖水。在天气晴朗的上午9:00左右散放效果较好,阴雨天散放效果差。散放时打开装蜂容器,开口朝上,边走边放,任成蜂自由扩散,寻找烟蚜寄生。

  (二)放蜂量

  根据大田实际调查的虫口密度进行确定。烟蚜少量(1-5头/株)发生,放蜂量200-500头/亩;轻度(6-20头/株)发生,放蜂量500-1000头/亩;中度发生(21-30头/株),放蜂量1000-1200头/亩;重度发生(31-50头/株),放蜂量1200-2500头/亩。注意具体放蜂量根据田间烟株蚜虫发生情况进行放蜂,单株蚜量50头以上时,采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防治。

  (三)放蜂时间

  放蜂前开展田间蚜情调查,确定放蜂时间及数量。烤烟移栽后每隔5天对田间烟蚜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调查田块数量不少于3块,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不少于20株,调查整株烟蚜数量。僵蚜苗散放时间4月下旬选晴好天放完;成蜂散放在4月底前放完。

  (四)收集与运输

  1、僵蚜苗的收集与运输

  接蜂后15天僵蚜大量形成,烟苗上的烟蚜几乎全部被寄生,此时即可收集僵蚜苗用于放蜂。用大小适宜的塑料袋将带基质的僵蚜苗包裹,每个塑料袋装僵蚜苗5-6株供1亩大田放蜂(1盘可分为20袋左右),装在通风透气的塑料框内运输,注意防止僵蚜苗受到挤压。

  2、成蜂的收集与运输

  成蜂可利用其向上性和趋光性,用容蜂袋在防虫网罩上安置的收蜂装置上进行收集。收集的成蜂要及时散放,一般不超过3小时,温度不超过30℃。收集成蜂后3小时内不能放蜂的,要及时饲喂5%的蜂蜜水或白糖水,置于遮阴处可延长成蜂的存活时间。在运输途中注意温度控制在30℃以下,以免成蜂大量死亡。如果车厢内温度高于30℃,可采用放置冰袋的方法降温。

  (五)注意事项

  (1)做好烟蚜种群数量监测工作;(2)蚜茧蜂释放前后2-3天烟田禁止喷施化学农药;(3)对容蜂器和运输工具进行消毒;(4)运输过程中保持通风,避免僵蚜苗相互挤压;(5)上午收蜂、放蜂,下雨天不放蜂;(6)放蜂区域不得放置诱蚜黄板;(7)释放后开展观察、调查、记录工作。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