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濂溪公周氏族人。
族谱记载周鸣臯。
宁乡濂溪公周氏七修族谱。
周鸣臯之墓。
宁乡濂溪公周氏,源自江西,系濂溪公周敦颐第十七世孙周鸣皋,于大元至正年间(约公元1341-1367年),由选拔鲁任荆州府教授访祖周敦颐的遗迹来到宁乡县老粮仓镇楚江村一组生息繁衍。周鸣皋生于大元至正十七年己丑十月十五午时,卒于大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正月十六辰时,享寿七十五岁。长沙市文物局有关文献记载:船形山周氏家族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老粮仓镇楚江村一组,该墓始建于明末,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为周姓家族墓葬。墓碑从东南至西北依次阴刻直书“六派祖考妣周公鸣皋大(母刘老孺)人墓”。
近日,“宁乡族文化”采访组一行来到宁乡县老粮仓镇老粮村周海鹏家,采访了周海鹏、周曙东、周润初等宁乡濂溪公周氏后裔。
宁乡周氏 皆为周瑜后裔
1939年,周海鹏出生于老粮仓镇老粮村一个贫困家庭,是当地很有名望的老教师,退休后著有自传《晚年说我》,对本族宁乡周氏很有研究。周海鹏精神饱满,见到我们非常热情。他说,周氏,出自姬姓,始祖是后稷。后稷母亲为姜螈,父亲为帝喾。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周姓主源另有一说,即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郑国。后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杀,后辈子孙有因“周公”姓的人,改姓周。
现在周姓人口2500多万,在全国排名第九,而周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湖南省,我们宁乡县周姓人口数排在第五位,约10多万人。据有关资料记载,宁乡所有周姓族人都是三国名将周瑜的后代,按其宗支有涧西周氏(亦称“小源周氏”,《宁乡族文化》第四期已报道)、梨树周氏、道林周氏、大屯营周氏,据宁乡《梨树周氏族谱》载,这支周姓的始迁祖周兴泰,原籍江西卢陵府吉安县仠门乡,系宋代宰相周必大的第七代孙,明代迁来宁乡插标立业,子孙繁衍于此。周必大晚年号“平园叟”,著有《平园全集》,故周震鳞题梨树宗祠的对联为:“平园泽世,梨树家声”。而周必大系三国大将周瑜(字公谨)的次子周胤的后代,所以梨树周氏子孙既是三国东吴都督周瑜的后裔,也是宋朝宰相周必大的后裔。只有大屯营周氏姓朱,系明朝皇室吉王的后代,因避清王朝对明朝皇室的杀戮而改姓周。
“濂溪公第十七世鸣臯公的墓,保持至今,在2008年重修。鸣臯公生有五个儿子,他的第五个儿子玉滨公又生五个儿子:佩、杲、佾、儒、傅。这五房人就是唐公庙周氏宗族的后人,现分布于老粮仓、黄材、沙田、巷子口、沩山、流沙河、坝塘、南田坪、流沙河等,甚至遍及全县。”周海鹏详细向我们介绍,《周瑜公的后代在宁乡》一文曾刊登在《文物拾遗》上。而《周氏基祖道州衍派源流世系之图》是周海鹏家珍藏的手抄本史料,字迹工整规范,没有一字了草,从第一世归仁公始至二十六世顺禄公止,主线清晰可辩,可见宁乡濂溪公周氏的先人办事好认直。据这个谱记载,自乾隆八年冬鸣臯公派下孙第一次修谱后又三修族谱,但也有残缺遗漏甚至错误的地方,如“第六世葬卒失查,旧谱朽阙”、“十四世毁页”等。又如第一篇序言前抄写的派集名“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绩熙、文章光景运、勋业树鸿基”,应为“国正天心顺、官清治绪贤、才逢光景运、勋业树鸿基”。总的来说,《周氏基祖道州衍派源流世系之图》周海鹏认为有很强的族史考究价值:“唐公庙宗祠周姓这一派是始迁来宁的是元代鸣臯公,是宋朝濂溪公周敦颐的第八代孙,比明代迁来宁乡插标立业的周兴泰还先一个朝代,宁乡鸣臯公的周姓后裔既不属‘梨树周氏’,也不属‘涧西周氏’、‘道林周氏’,属‘濂溪公周氏’。”
周海鹏是宁乡濂溪公周氏第三十四世孙,逢葵公之子,妻子吴雪香,生有一子两女。
自乾隆八年冬鸣臯公派下孙一次修谱后,至今已七修族谱。周海鹏收藏的两本泛黄的族谱,还是周海鹏的前几代先人传下来的,周海鹏一生下来就有了,他自己也搞不清那是几修谱。因为上面没有记载。
宁乡濂溪公周氏七修族谱是从1999年至2001年,当时有湾田冲、黑石湾、猫形山和唐公庙四行周氏后裔的十多人参加了。周海鹏和周贵华、周梅华负责黑石湾这一行周氏族人的主修工作。一谈到七修族谱的事,周海鹏老人就感慨不已:“那是一件很艰难的事,首先,在七修族谱的大会上,我就提出,我们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如果我们以赢利为目的话,那么,我们就对不住我们的列祖列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确实一分钱也没拿,完全是义务。但是,有些周氏族人确不理解,以为我们修谱,是为了赚钱,不配合,讲什么话的人都有,有的甚至不愿意修。不读书的人,就不知道修谱的重要性,不知道要将老祖宗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做人,怎么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为了七修族谱,周海鹏老人不单听了好多话,还费尽了心血,一家家走访,一个个核实,不能漏掉一个人,每一个人的年纪生辰都要精确。为此,他们到了铁冲、柳山里、宁乡县城,远的出了省的,就写了信寄去,等他们回信确认相关信息。
名人辈出 武有公瑾文有濂溪
和鲁氏、陶氏家族一样,周氏家族也是名人辈出,彪炳史册。武将最著名的是周瑜,文官最出名的是周敦颐。
周瑜(175-210),吴国将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少年时与孙策是好朋友,后来随孙策打仗有功,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领兵二千人,当时他才二十四岁,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同辅孙权,被任命为前部大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拼死抵抗,并亲率大军在赤壁击败操军。后被任命为偏将军、南郡太守。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历任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提点刑狱。
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他性情朴实,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成为千古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既是《爱莲说》中的精华佳句,又是流传千古的名言。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和《爱莲说》。
周必大(1126-1204),南宋臣。字子充、弘道,号平园老叟,祖籍郑州管城(河南),徙庐陵(江西吉安)。绍兴进士。权给事中,“缴驳不避权幸”。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相。《宋史》称其“纯笃忠厚,能以善道其君”。著《玉堂类稿》。
周国君,1962年12月30日出生于老粮仓镇双藕村(原湾田村金盆山),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休士顿成立CSI Energy Techniques公司,从事石油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软件开发和电子信息产业,在采油、压裂、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等领域有较大规模的发展。?2001年,成立北京世纪中星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是CSI在中国的分公司,主营开拓在中国的市场。多年来为中石油、中石化所属的各油田公司、研究所等成功完成了近百个工程项目。
耕读传家 致富不忘家乡感恩社会
宁乡濂溪公周氏祖训:乾坤广大,繁荣新隆;勋业光辉,照耀祖宗;志谋高强,超群达众;邦国丰富,勤亦元玄。周氏族人恪守祖训,耕读传家,感恩社会。
周海鹏老人出身贫苦,读完高小就辍学在家,他为人笃实,聪明能干,坚持自学。积极参加供销社文化班学习之后,又在农业中学读书并选送去云山师范培训,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快地提高,1958年被提到教师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197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如一日,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为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祖国接班人,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宏扬家风祖训,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激励后人,他历时数载,笔耕不辍,写出自传《晚年说我》。
从《晚年说我》中我们看到了海鹏老人一家四代的优秀品质。周海鹏老人在自传中写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卖田后母亲日夜哭泣,眼睛都哭肿了。这必仓大阿公也是心善之人,听到我母亲哭得厉害,于心不忍,对我母亲说,你筹点钱赎回去,余下欠的慢慢再还。母亲听后,架起纺车,备一盏桐油灯,白天上紧料理完家务,晚上纺纱至深夜,有时忙到鸡鸣几轮。一年辛劳,织成数匹白大布、几铺纹帐换得钱来,赎回了那一亩水田。待我懂事后,母亲回忆这事时说:“祖宗老子留下的地板子,我要一分不少地交给崽伢子!”
“祖宗老子留下的地板子,我要一分不少地交给崽伢子!”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之所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明证,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家族的人们感恩先人、延续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的体现。
致富不忘乡亲,从1995年至今,博士周国君在家乡老粮仓镇双藕村办学校,办图书馆,每年捐2000元——4000元作为困难学生的助学金,20年来,共捐资10万余元;近年斥资1000万成立公益机构“周国君图书室”,计划在全国贫困农村成立500家“周国君图书室”。目前湖南安化柘溪镇双桥小学、花垣县补抽小学等部分地区已启动;2007年捐资30万元修村主道锡纯路;2010年捐资30万元修外婆家秀英路;2015年捐资20万修原藕塘村至新郑村公路;2014年捐资原藕塘村慈善基金会2万元。
双藕村的珠宝商周杰明,捐资10余万元为家乡修水库、渠道。“爱心能够点燃希望,更能教育人。周国君、周杰明等宁乡濂溪公周氏的善举,不但协助家乡建设,同时也给周氏家族里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带来有意义的影响。”周海鹏说,现在全县上下都倡导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我们应该弘扬耕读传家、感恩社会的宁乡濂溪公优秀家风家训,一方面使宁乡濂溪公家族受到一次深刻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激发敬宗爱国的满腔热情,努力搞好工作,建设好家庭,培养好子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探寻和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穿越各个领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 刘淑兰 魏枫 宋秀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