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袁建英庭长在法庭上审理案件。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她身形瘦小,足迹却遍布山野,无数心血渗透案卷,铿锵之声回荡在法庭……辨法悉理,令违法者止步,予弱势者温暖。她用一双瘦弱的肩膀,挑起维护公平正义的重担;用青春谱写司法为民、社会和谐的乐章,她就是县人民法院黄材法庭庭长袁建英。
全年审结案件546件,默默奋战在乡间
黄材法庭管辖6个乡镇,655.9平方公里的区域,服务着23万百姓。案件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工作量,但袁建英从不曾抱怨,踏踏实实地带领着全庭6名办案工作人员,默默无闻地奋战在基层一线。
袁建英对待工作非常细致和扎实,同事们都赞不绝口。不管多忙,在书记员整理好案卷后,她都会一本一本的仔细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个案子办理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问题,她都了然于胸。
“就拿签发的文书来说,她不光对案子的结论严格把关,还会认真查阅相关法律资料佐证,看判决是否恰当。文书上的每个字,甚至每个标点符号,她都会仔细斟酌推敲。”黄材法庭副庭长谢寅斌是这样评价袁建英的,话语间充满了敬意。
基层法庭里的婚姻纠纷案件特别多,其中不乏冲动的当事人。在审理了张某与彭某的离婚案件后,被告彭某突然情绪激动,举起拳头,想要殴打张某。就在重拳即将落下时,袁建英一个箭步冲上前,用瘦小的身躯挡在张某前面,直到张某安全离开法庭。在暴力面前,袁建英瘦小的身体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平凡孕育着伟大,汗水浇灌出果实。2015年度,黄材法庭在只有两名审判员的情况下,审结案件546件,名列全院第一,其中无一超审限结案,无一发回重审或改判。历年来,袁建英先后获得“长沙市十佳法官”等荣誉,成为全市法院民商审判的先进个人,创造了个人办案十几年来无当事人上访、无缠诉案件的记录。
法庭搬到群众家,民本情怀暖人心
穿上法袍,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袁建英是公平正义的使者。然而,法官二字给她带来的,更多的是责任,是对群众的真挚感情,是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行动。
“我们要用微笑,去缓解当事人心中的不安和惶恐。”袁建英深知,每一位当事人诉诸法律,都是迫不得已,所以她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袁建英将自己办公室的电话公开,同时将绑定了办公室电话的小灵通随身携带,确保当事人能随时获得沟通。不管是午间休息,还是深夜凌晨,只要电话响起,袁建英总是耐心细致地回答当事人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疏导情绪。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2015年一起离婚案件中,得知当事人李某因摔伤导致终身残废,行动不便,袁建英决定将“巡回法庭”开到当事人家中。瘦弱的她扛起法徽,带着书记员,摆好桌椅,隔出临时审判区和旁听区,在李某家门口开庭审理了案件。袁建英的付出,让身残的李某感受到了温暖,也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除了当事人家中,袁建英还曾肩扛法徽,走进田间地头、村委会的办公室……“巡回法庭”给自己带来了多少不便和难度,袁建英不曾考虑,她心中担心的是群众方不方便。民本情怀展现在她的行动上,也融进了她的血液里。
悉心照顾瘫痪婆婆,不忘看案卷写文书
脱下法袍,走进生活,个性随和的袁建英是同事们的好朋友。她善解人意,关心同事,也深受大家爱戴。一次,袁建英的书记员因私人问题影响了情绪,工作效率不高。面对堆积如山的案卷,袁建英不但没有责怪书记员,还安慰她说:“不用着急,工作我帮你做,你先安心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瘦弱的肩膀既要承担工作的巨大压力,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2015年,袁建英的公公因肺癌去世,婆婆瘫痪在床已长达9年。88岁的父亲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母亲体弱多病,孩子正在读高三,他们都需要袁建英的照顾。
下班回到家,袁建英总是先打一盆热水,用湿毛巾为婆婆擦拭身体,并对她嘘寒问暖。在婆婆的卧室里,还放着一张小床,晚上袁建英就和丈夫轮流照顾婆婆。照顾家人的空隙,她还要看案卷,写文书。有人问她,这样生活累吗?她总是淡淡地笑着,回答道:“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对于家人,袁建英仍觉得做得不够。面对繁重的工作,她陪伴父母和孩子的时间很少,觉得非常愧疚。“但是为了做好工作,我只有牺牲家庭,以更好的工作成绩,来向他们汇报。”
袁建英在基层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维护法律公正的重担。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她步履坚定,一往无前。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肖璋 傅海燕 熊亚媛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