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猴年戏说猴与马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孙丙丽 编辑:陶湘 2016-02-17 09:44:00
—分享—

  弼马温,原为避马瘟,是一个“不入流”的养马小官,《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当过弼马温,并且干得还不错,把马养的膘肥体壮。人们常用“猴年马月”来形容一件事遥遥无期,但在古代文化中,猴子与马似乎又走得很近。

  故宫内三大殿中最高等级的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其屋脊上的走兽最多,也是唯一有十个走兽的古建筑,依次雕刻树立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其中,行什为猴面人像,背生双翅,手持金刚宝杵,因排行第十故称为“行什”。行什颇有几分雷公的造型,然而更像行者悟空真实的写照。

  猴跟马的关系,想到了“马骝”,马骝是指猴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写道:“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著名医药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马经”解释到:“马厩畜母猴,避马疫。胡俗称马骝云。”马无夜草不肥,猴性好动,晚上让马多多醒来吃点草料,好长的肥肥壮壮,这样理解好像也颇有几分道理。

  关于猴子题材的文物,考古发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000~7000年大溪文化的“玉猴坠”;在距今4600-4000年石家河文化大量出土的“陶猴”,其中一个灰坑中出土上万件陶塑动物,有鸡、鸟、狗、羊、猪、猴、鱼、龟等,甚是壮观,其中“陶猴”体形较小,高不及5厘米,大致勾画粗勒轮廓,古朴传神。

  据说,烈马性格在未驯服之前,脾气异常暴躁,普通人难以接近,驯马场上大马猴穿上人的衣服,拿着马鞭替人驯马。北京海淀区有个御马圈胡同,清朝时为养皇家御马的马圈,圈中之马系从新疆、蒙古得来,均为未驯之烈马。驯烈马是件很危险的事,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用猴子代替人来完成这项工作,此猴便被称为“马猴”。

  《红楼梦》第十五回,凤姐对宝玉嘱咐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和女孩儿似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于是“猴在马上”,亦可作为猴驯马的佐证。

  传统文化对“弼马温”情有独钟,另有它指,把猴驯马理解为“马上封侯”,古代拴马桩的顶上常雕一只猴子,寓意相同,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类的还有一只大猴子背着一只小猴子,比作“辈辈封侯”;一只猴子捅马蜂窝,看作“马封侯”。类似题材的雕塑和国画比比皆是,甚是喜人。

  从《动物世界》了解得知:欧洲虽然有猿但没有猴,也难怪西方不像中国这样格外喜欢猴子了,与“羊宝宝”相比,年轻的妈妈们更希望在新的“猴年”里,生下一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猴子”。

  (作者单位:县文物管理局)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孙丙丽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