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少不了和他人打交道,社交是必然的。血缘、地缘关系会自然形成家庭圈子、亲族圈子、同乡圈子。还因各自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同学圈、战友圈、同事圈等。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其他的社交圈。圈子,实际是一种信息和人脉的集合。中国是熟人社会,人熟好办事。古人把“他乡遇故知”视为人生四喜之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体反映圈子里的人的感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开发了QQ、微信这类社交软件,人们交往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社交圈子也大了。也许人们内心有和陌生人交往的渴望,反正上网聊天、看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了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公共汽车上、商场、医院,甚至在公共厕所,你随时都看到有人在刷朋友圈。技术的进步,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许多陌生人,通过微信摇一摇、QQ聊一聊,很快就可以走得很近,近到可以脱衣上床。
《论语》里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明朋友的重要。古语云:“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意趣相投、爱好相近的人,容易成为朋友。所以有笔友、博友、网友、钓友、牌友等。QQ上有各种各样的群,每一个群其实就是一个圈子。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朋友圈子大了,也就什么人都有。微信朋友圈本是个吸引人的地方,但有些人什么都往朋友圈里塞。各种婴儿照、自拍照、美食照、风景照,让你目不暇接。而最多的是那种心灵鸡汤、励志故事、人生哲理越之类的文章,仿佛人人都是哲学家;还有那些似是而非的养生奇文,真假莫辨,弄得你无所适从,什么也不敢吃。前几天,天气预报说有大雪,于是有关雪的文字和图片,在微信朋友圈里飞来飞去,结果那场预料中的大雪,并没有如期而至。于是有人戏言:“雪只下在朋友圈里。”也有人成了微商,朋友圈买化妆品的、土特产的、水果的、电器的,服装的、包包的,应有尽有。还有就是拉票的、求赞的、讨红包的,真是应了哪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朋友圈仿佛成了名利场。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朋友圈状况,也反映一个人的情趣和追求。君子之交淡于水,有崇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纯粹交往。但大多数人却不是这样,曾听到一个学生家长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弄到一中去读书,是为孩子有一班好同学,将来有个好的同学圈子。许多人花巨资去读MBA,并不是为求知,而是为了有一个高档的朋友圈。如果这种“圈子文化”混进了官场,危害更大。近些年有“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的落马,不是很好的例证么?
习近平曾告诫官员,要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不能什么饭都吃、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交、什么话都说。党员干部不能迷信什么“官场圈子”,只有清清白白、一身正气,才能真正独善其身。在我们开展“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教育活动的时候,理一理自己的圈子,似乎很有必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爽飞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