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年年过年。传说过年,就是要躲过那头叫“年”的怪兽,它凶猛无比,长年潜藏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又到一年除夕时,乡亲们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避害。这时,一位仙风道骨的白发老人进了村,他说只要让他在村里住一晚,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开始,众人不信,但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当爆竹炸响,身披红袍的老人现身,最怕红色的“年”大惊失色,仓皇而逃。从此,“年”就是红色的,红红中国年,红包、红春联、红灯笼、红爆竹、中国结……红色是我们的春节色彩,它植入人心,渲染着我们过年的氛围。
当年关将近时,长长购票队伍里的每张脸都写满期盼:我想家!我要回家!那一刻,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两手空空,春节就是一张车票,回家就是一种信仰。陪在父母身边才是年,一桌的团圆饭,一桌的乡音,一桌的亲情,尘世中已变得有些牵强的笑容此时也自然舒心地流露。过年,家很小,屋里人来人往,挤得满满当当,但它又很大,因为家是每个人心中的圣地,温暖的圣地。
过年,过的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兴起,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何况春节文化从来没有出现过断层。过年的文化与习俗是岁月积淀、大浪淘沙的产物,有一个自然延续的历史过程,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承。吃过腊八就是年:过小年,祭灶神,扫尘迎新,洗个年澡除晦气,打糕蒸馍贴福字,除夕守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会增添一些新的过年文化,但旧的习俗历久弥新,仍会继续。
现代文明之下,父母不再是子女的天,子女不必唯父母之命是从和百依百顺,子女由于种种原因不回家过年也说得过去。而父母能够以年老之躯,不惜长途跋涉、不惜在春节还舍弃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而到孩子家过年,说到底,还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父母对子女那搁不下、割不断的舐犊之情,牵引着他们化解子女的春节之忧。
春节,团圆的季节。对于子女而言,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而这些“逆向过年”的父母,则诠释了有子女的地方才有家的概念。春节、春运、过年、团圆,它们串起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爱。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