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收,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这个故事发人深思之处就在于蔡嶙所说的借条、契约等外在的法律性约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诚信更重要,自律更重要。蔡嶙如果没有道德上的自律,又怎会在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行如此诚信之举呢?
自律,顾名思义指自己约束自己,道德自律则是自己约束自己而行道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道德缺失的现象并少见,“欺诈行骗不诚信,制假售假赚黑钱;见人落水不施救,救人公开讲价钱;打架斗殴看热闹,幸灾乐祸起吆喝;争先恐后不排队,公共汽车不让座;骑车撞人扬长去,躲避责任自逍遥;以强欺弱逞霸道,好逸恶劳行偷盗;坑爹啃老败家业,只顾自己不孝道……”对这些形形色色的现象,也许通过媒体的曝光,通过舆论的谴责,通过法律的严惩,能起到一定的扼制作用,但要想真正填补道德的空白,恐怕每个人的自律才是关键。
道德自律是日常功夫。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家里,把自己煮好的饭菜端到年迈的父母手中;在公共场所中,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悄悄地扔进垃圾箱中……如果在这些小事中人人都能懂得自律,积小善而成大德,道德建设必将真正实现,精神文明定会花开遍地。
因此,自律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必修课”,需要时时“自扫门前雪”为心灵除尘,也需处处“怀揣友善心”为美德生辉,真正从内心觉醒,切实从弱点修复,这样,道德建设才会更具持久力与震撼力。
(作者单位:县委党校)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彭灿荣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