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县政府正在全县开展一场“寻找宁乡老师傅”的活动,县内媒体也随之跟进。一些平时默默坚守在乡间作坊、几十年专注于某一行当、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经县内媒体报道之后,全国不少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宁乡”因“老师傅”,又一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
目前已报道的“老师傅”中,有道林镇制秤人吴石民,40年坚持做秤;有坝塘镇娄山的制鼓人丁泽强,30多年如一日,亲手制作的“娄山鼓”不下十万面。还有71岁的唐市“章子客”沈宗武,作为唐市集镇上百年老字号“沈恒发”的第四代传人,至今犹在坚守……这些老师傅对自己所从事的行当的坚守和执着,着实令人敬佩。
“老师傅”以“老”称之,一是因为年纪大,二是因为技艺老道。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对他们的敬佩。确实在“老师傅”身上,可以吸收太多的营养。诸如他们的执着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专心专注,默默坚守。还有他们追求完美的一丝不苟精神。对自己的技艺和产品,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热爱,这种热爱,足可以抗拒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看看这些“老师傅”,他们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已过了“退休年龄”,有的家庭条件还不错,完全可以颐养天年、关门歇业,但他们依然沉浸在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之中,他们唯一担忧的是自己的技艺后继乏人。“老师傅”的精神和情结,正是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老师傅”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的。他们的人生经历,给当代的年轻人树立了标杆。在浮躁、金钱至上的社会背景下,现在有的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对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想的不是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如何换一个轻松又多金的岗位。或者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什么也是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年轻人,更需要从“老师傅”身上吸收抵抗“社会病毒”的力量。应该向“老师傅”学习,专注于本职工作,刻苦钻研,努力成为某一行当的“老师傅”。
“老师傅”身上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的敬业精神和“老手艺”里包含的文化价值,都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老师傅”也必将老去,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一些传统的手工工艺会淘汰,一些新的职业、岗位和技术也会诞生,新的“老师傅”也一定会出现。新旧“老师傅”之间虽然技艺不同,但其“老师傅”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这正是“老师傅”身上彰显的时代精神价值。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传承“老师傅”精神,为创业创新提供动力;在全县下奋力推进“三大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发扬“老师傅”精神,为“实力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快速前行的力量。
时代呼唤“老师傅”,发展需要“老师傅”。我们更要爱护“老师傅”、尊重“老师傅”、培养“老师傅”。
愿“老师傅”常在!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爽飞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