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要用真情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爽飞 编辑:陶湘 2015-11-04 10:12:54
—分享—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还是那些人,只用了两年多时间,黄鹤村脱胎换骨、化茧成蝶。如今道路变宽、村庄变美、环境变优、村民变富、生活变好。一切的变化,就在于扶贫的精准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一次又一次走家入户、实地调研,号脉查因,对症治贫。为推进各项扶贫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又率领相关部门领导一次次现场办公、精准施策。充分体现了他对那些在奔小康途中掉了队、遭了穷的群众的深厚感情。其身体力行,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为各级领导提供了示范。黄鹤村之变,是精准扶贫的样板,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咀嚼,从中汲取营养。

  扶贫要动真感情。贫困群众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了贫穷。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方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就算不得“全面小康”。对贫困群众动真情,是道义、也是责任。只有对穷乡亲有深情厚谊,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艰难艰苦,才能对贫穷有“切肤之痛”,才会在帮扶的路上坚定不移。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党的政策要用真情去落实,帮扶到户要用真情去体现。不带真情扶贫,不叫真扶贫,感情不到位,就扶不好贫。对黄鹤村的那份情感,体现在市委书记的身上,体现在扶贫工作队员身上,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上,体现在相关帮扶部门上,体现在支村两委上。多点出力、各方发力、共同给力,“输血”更“造血”,授鱼更授渔。这样扶贫,才会扶到群众的心坎上。

  黄鹤村的经验是多重的。诸如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的路子,增强自我致富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固本强基,发挥支村两委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发家致富的积极性;重视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和发挥“能人”的引领和表率作用。这些经验也启示我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黄鹤村人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归根结底是干出来的。这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正是我们推进三大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法宝。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戴爽飞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