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丽乡村建设“望城模式”的三大特点
5月份以来,我局深入考察了望城的靖港、乔口、铜官、丁字镇等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望城模式”为宁乡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是“五规合一”统筹推进。城乡规划是“望城模式”的基础。望城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规划统一起来,建立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制,形成了全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一盘棋”。在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注重整合资源的有效性和布局设计的科学性,区、乡镇都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增强了行动的科学性,减少了发展的盲目性。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理顺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项规划编制的内容和重点,并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理念,落实到宏观规划研究、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实施规划当中,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符合“两型”要求的望城全域规划体系。
2008年,望城城乡一体化进入起步时期,城乡规划一体化被提上议事日程。望城作为建设“两型”城区的试验田和主战场,主动对接长沙中心城区,城乡一体、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相继出台,率先全省实现镇村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以区域总体规划为核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为纽带的覆盖区域全境的城乡规划体系,覆盖了望城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了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镇化战略布局由“一江两岸”拓展为“一江两岸四镇(靖港、乔口、铜官、新康)”,实施错位互补发展,着力打造“东方莱茵河”的古镇群落。从此,美丽乡村的大幕缓缓拉开。
二是村镇规划特色鲜明。积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结合县域现状,着重抓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于2013年开始,对全区乡镇、村庄居民点进行全面普查,在2007年编制的《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修编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 2012-2020)》,至规划期末调整为581个村庄居民点,其中:中心村374个、基层村207个。编制完善了25个乡镇的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中心村规划72个,提高了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水平,全区逐步构建了3个县域中心城市、11个重点镇、21个一般镇、374个中心村分层推进的城镇发展体系。编制了《望城区特色农宅设计图集》,确定了20套农宅设计方案供农民建房选择。
三是注重强化政策扶持。一是为促进城乡互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级,出台了《全面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意见》、《望城乡村庄环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乡镇规划管理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商贸旅游型、工业主导型、绿色生态型小城镇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还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生态居住区给予政策扶持。二是为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吸引各种资金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设施。三是为提升城乡规划水平,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强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全面提升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被誉为“全国首个数字化县”。
二、三点体会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深入扎实,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不竭动力。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专家论证、村民民主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牵头部门,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保证。望城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干部考核和对乡村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越多部门参与对工作开展越有利,相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为才有位。
3、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分期建设,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坚持建设规划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配套,与城镇总体规划相协调,既尊重群众意愿,又遵循客观规律;既坚持标准、适度超前,又突出特色、分期实施,不搞“—刀切”,更不千篇一律。搞好富有前瞻性、包容性,规避随意性、片面性的科学规划,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
4、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美丽乡村既包括村容村貌整洁之美、基础设施完备之美、公共服务便利之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美,也包括管理创新之美。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要努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
三、加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规划引领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科学确定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做大做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心村,调整重组自然村,综合治理空心村,优化整合弱小村,逐步引导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二是突出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地域、自然资源、文化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功能;村庄规划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将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经济生产以及居住生活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尽量保持适合乡村实际、原汁原味的风貌,真正形成灰青砖碧碧,山泉潺潺,炊烟袅袅、乡音侬侬的宁乡美丽乡村特色。
(二)兴业活镇
研究支撑小城镇发展的产业主体,要突出特色,结合各乡镇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科学地确立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产业,发展多种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如夏铎铺镇的农工贸型、朱良桥镇的特色农业型、灰汤镇的旅游带动型等、青山桥镇的流通贸易型、双江口镇的商贸物流型等,通过产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三)多元投资
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以“城镇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为目标,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入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加大经营城镇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美丽乡村建设扶持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从而实现资金的累积效应和撬动效应。二是建立部门间的统筹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实行项目捆绑,形成资金合力,集中投放到小城镇和美丽村庄建设中,综合配套基础设施,确保整治效果。三是探索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制,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负责筹建使用,偿还建设资金,实现小城镇资金的滚动增值。四是引入综合开发新理念,大力盘活土地资产。五是逐步实行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按照产权置换、有期有偿经营等方式,出让基础设施经营权,最后实现城镇基础设施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填补功能
产业解决了小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接下来就要考虑交通、取暖、教育、医疗、娱乐、休闲的问题,要让城市能享受的设施在小城镇一样也能享受到,通过配套完善小城镇各项设施功能,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以功能进一步凸显乡镇特色。全力打造宁乡全境水系风光带。风光带不是城市带,不是水泥带,不是“花草磨纹带”,而是自然带、野性带、梦幻带。让每个乡镇有自己的“怀念历史”、“感恩自然”和“梦想未来”的主题空间和场景,每个乡镇有自己的主题“花街”。即在道路两厢密集种植主题树或花,如樱花道、梨花道、桃花道、梅花道、楠竹道等,定期举办自然节。历史变迁中的一些场景和构筑物如码头、旧厂房、车站、桥梁、烟囱、堤坝、溪流、废弃的河道等,要有心的、选择性的、艺术的予以保留,他们无时不在提醒我们今天存在的价值。在全县发起“美丽家园”教育:让路依山就势,让溪水顺势而流,让建筑从地里“长出来”,让农民就近就业,让邻里互相照应,让设计师下乡,让干部接地气,让农民继续教育与培训成为常态,让幼老乡贤成为宝贝,让各乡镇独具特色,各得其乐。
(五)政策扶持
中心村和集镇培育是推进村镇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吸引农民向中心村和集镇集聚,必须堵疏结合,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配套。一是资金额度、时间顺序上,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要向中心村和集镇倾斜。二是促进人口向中心村和集镇集聚。加大村庄布点的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偏远村落的整体搬迁,整合治理空壳房、废弃宅基地、违章建筑。三是对农民在中心村和集镇上建房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吸引力,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四是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补偿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六)管理创新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卫生深度保洁机制、美丽绿化机制和污水垃圾治理机制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一是对全县主干道路沿线、城市出入口可视范围内的村庄、集镇及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旅游区等重点区域进行综合整治。二是整治镇容村貌,加大农村公共场所管理力度,整治市场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三是实施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宅、沟渠绿化提升工程,建立相应的浇水管理机制。四是加大农村垃圾治理投入,将保洁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建立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环境卫生保洁管理机制和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理设施保障体系;启动全县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工程,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彻底改变镇容村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胡海遐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