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基良和谢寄彪,两个人都是我县西部山区的传统量具行业里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说他们是农民出身,也不假,前者长年穿着打扮像个农民,后者长得酷似电影明星朱时茂,却有段时间长期兼任村支书,村上红白喜事都出席。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率先从西部山区进工业园扩张,将传统老企业办得风生水起。探其秘诀,就是做活了“创新”两个字的文章。
我最近在这两个企业调研,精量重工在传统产品平板量具利润微薄日渐不景气的情况下,不等不靠,不急不慌,积极与“中车”(南车与北车合并后的简称)合作,高薪聘请技术人员,生产与原南车配套的关键畅销产品。三星机床自主开发设计全自动玻璃智能柔性化生产线,实行玻璃全程全智能化加工,产品较前各项性能大幅提升,倍受市场青睐。老企业又迸发出新活力,目前,这两家公司正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这与我看到的一些老企业抱着不赚钱的老产品啃老本、紧锁愁眉,形成鲜明对照。
当前,一提转型创新,有的企业就裹足不前,唉叹:不转是死,转也是死,反正是死,不如等死。殊不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企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表面看上去换档减速、实则重塑新生的背景下,在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在依托粗放发展、规模扩张的老路再也无法走下去的现实下,就只能勇闯新路。精量重工、三星机床的成功转型创新,无疑给那些因循守旧的老企业一个振奋:农民出身的陈基良、谢寄彪都可以创新,我为何不能?
机遇稍纵即逝,当创新已成为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时,被动创新就不如抢先一步。前年我在浙江挂职锻炼时,耳闻目睹当地许多老企业勇闯新路子的故事,最典型的要数我在瑞安市看到一个陈旧不堪的老企业——飞云科技,竞早早就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因不断创新,屡获国家专利,并常与我县的楚天科技参加国内外制药装备展览,连楚天也为之惊叹——一个占地不足十亩、二十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为何时有惊人表现?答案是除了创新,还是创新。
老企业要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有创新的胆识与勇气,不要怕失败,其次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政府更要鼓励其大胆创新,部门要形成联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我县新颁发的10号文件27条中,有不少条款就是支持创新的,其大手笔的奖励,就是引导更多的陈基良、谢寄彪们,摆脱“吃老本”和“吃快餐”的心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上多动脑多下本,勇闯市场新路子。
为老企业勇闯新路子鼓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肖敏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