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邓申文和他的流动打米车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2015-07-17 10:01:11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一年365天,他有350天开着流动打米车,为四百多个农户提供打米碎粉服务。每天早晨6点多钟,他的手机就响了,“订单”一个个地飞来,忙得不亦乐乎。他说:“虽然很忙,但是我过得很快乐!”为了寻找他的这份快乐,近日,记者骑着摩托车,跟在他的流动打米车后,实地跟踪、追访了他——老粮仓镇双舞村双江组的农民邓申文!

  赶十几里烂泥路

  为农户提供上门服务

  邓申文记性好,从不要拿纸笔记农户家所在地址,一天跑十几个地方,他在出发之前,就在脑子里绘了地图、线路,先到哪里,再到哪里,哪个叫得急,哪个叫得缓,他心里都有底。他按线路顺序走,从不会走重复。有时实在去不了的地方,他会给对方打电话,跟对方解释清楚,说好第二天再去他的住处打米。目前,邓申文服务的农户有四百多家。

  因为昨天刚下完一场大雨,毛公路上稀泥成团,记者的摩托车摇摇晃晃的,几乎要摔倒在地。邓申文的打米车,也喷吐着黑烟,嚎叫着,上坡、下坳,象蜗牛一样缓慢,象老牛一样吃力。这样的烂泥路,跑了四、五里后,邓申文就拐进了路旁的一户人家,倒车,清理地面,帮农户抬谷,摇发柴油机,打米。

  农户叫张可明,毛公桥乡金利村下河组油榨冲人,今年六十二岁,他说:“邓师傅服务很好,一个是随喊随到;二个是米打得好;三个是有好多谷进斗,就有好多米、糠出来,从不少秤;四个是肯帮忙,一进屋,就帮我抬谷,从没怨言!”这两箩筐谷,邓师傅总共受加工费15块,无论距离多远,他从不多收一分钱,一担谷、半担谷都一个价。

  毛公桥乡藕塘湾村的吴贶生,七十多岁,驼背,是村里的伍保户。邓申文停好打米车后,就帮吴贶生老人扛谷袋,解口袋绳。打完米,邓申文扛着米袋送进老人家屋后,而且还不收老人家的钱,他说:“贶公公呀,您背都弯得象弹弓子啦,没儿没女的,邻里之间就是要多帮忙哩。”说完,他开着打米车就走了。

  整整一个下午,邓申文打了七家米,挣了一百多块钱。邓申文说:“扣除油钱、机器磨损,也就四十块钱纯收,一天就八十块钱的样子!现在打个零工,也有一百多块钱一天。我连人带机器,要跑那么远的泥土路,还要帮人家肩挑手提的,累、苦自不必说了,还挣不到一个打零工的钱!”

  15年周尔复始

  只为心中那份坚守

  邓申文一边打米,一边说:“我们这一带以前有七、八台我这样的流动打米车,早就亏本卖掉,只剩下我这台了!”

  邓申文18岁时,就已经走上打米这条艰辛的道路了。那是1982年,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不久,农业机械化程度根本无从谈起。邓申文和同组的张永桂合伙买了一台六匹马力的打米机,内置一台粉碎机。当时打米,要把整个机器安装在一个木底座上,一共三百多斤。两人要用一根手臂粗的木棍抬着,沿门沿户服务。每到一个湾,一个屋场,周围的农户就担着谷来打。那时打一担米5毛、6毛钱,一天挣个几块钱。打了两年米,也没挣到多少钱,于是就一拍两散了。

  直到 1999年,邓申文才又重操旧业,花六千块钱买了一台打米车。那时候打米碎粉的多,因为家家都喂猪。一进屋,就要打或碎几担米才走。现在这台流动打米车,已是第三台了,花了一万八买的。二十五匹马力的柴油机。烧油要烧4毛钱一公里。这么多年来,邓申文的打米车从没请人修理过,都是自己修。打出的米,从来都没夹有糠渣、谷壳、沙粒。有的人家,自己买了打米机,可还是要请邓申文打米。因为他们自家打的米,质量没法与邓申文的比。还有,现在村村有大型的打米机,打出的米确实要比邓申文的好。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找邓申文。因为邓申文提供上门服务,实打实的,有那么多谷进斗,就有那么多米和糠出来。

  邓申文说:“我再打十年米,就不打了。我的孩子也不想继承我这个行业,虽然我在打米过程中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继续打米,因为真的太苦太累了。再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各种各样的大型打米机早就出现在乡间了,我的流动打米车,若干年后,估计也就要消失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魏枫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