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秀老人与儿子。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儿子,年轻时作为城镇知青下放农村受到磨难,对前途悲观失望,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现已年近古稀仍无法像正常人一般生活。然而,相比其他患者,他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母亲王清秀,坚持照顾他已达48年,无怨无悔不放弃。现在,满头白发的王清秀老人已90高龄,风湿病使得其腿脚痛得厉害,仍旧步履蹒跚地给儿子端饭送药。
90高龄依旧照顾病儿
在黄材镇一条邻河的老街道,记者见到了王清秀老人,瘦弱的身躯,牙齿快掉光了,但老人还耳聪目明,思路非常清晰。老人有四子三女,她与患有精神病的二儿子朱赐恩守着老屋,并照顾其生活起居。
小时候朱赐恩不仅长得帅,歌唱得好,还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但年轻的朱赐恩性格特别内向,遇到困难和想不通的事情不愿与人沟通交流。1964年,17岁的他离开黄材镇,成为全县第一批下放知青,来到朱良桥知青点。在知青点,朱赐恩饭吃不饱,衣也穿不暖,加上“资本家”的家庭出身困惑,由此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他因性格原因不愿与人沟通,久而久之在20岁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从此流落望城、湘阴和益阳等地。
王清秀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经过多方寻找,终于在百里开外寻到了朱赐恩,并将他送进县精神病医院治疗。无奈朱赐恩病情总是反反复复,经过多次住院治疗也没有痊愈,病发作时完全不能控制自己,家里所有人都挨过他的打。对精神病人照顾所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是难以想象的,王清秀在照顾朱赐恩的过程中,多次差点被打死。但作为母亲,王清秀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儿子,48年来也从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治疗,总是按时给他送口服药,努力控制他的病情,直至如今。
王清秀因为放心不下朱赐恩,在县城和别处的其他子女多次请她出去住,她都不愿离开黄材老屋。乡邻们纷纷说,如果没有王清秀的关怀和照顾,朱赐恩也许早已流落街头或客死他乡。早几年,省政府出台了知青参加社保的政策,王清秀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召集其他子女,凑钱为朱赐恩一次性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使他年满60岁时领到了社保金,保障他老有所养。
照顾姑子11年无怨悔
令人感动的是,除儿子朱赐恩外,王清秀还照顾了其丈夫患有精神病的大姐姐朱运丹。朱运丹因其当铁路工程师的儿子汤成杰在36岁时不幸英年早逝而悲伤过度,以致精神失常。1971年开始,被送回黄材老家的朱运丹由弟媳王清秀照顾。这位可怜的母亲总不相信自己的儿子已经去世,吃饭的时候总要留下一些饭菜,说是留给儿子吃,即使饭菜变质发出了异味,也不准王清秀拿走。但馊了的饭菜总是要处理的,为此,王清秀没少挨朱运丹的打骂,但王清秀从不计较,依旧尽心照顾,为她送药、做饭、洗澡、洗衣服,直到1982年朱运丹去世,整整11年。
尽管王清秀前前后后照顾两个精神病人长达数十年,在外人看来吃尽了苦头,但她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现得很平静,鲐背之年的老人认为自己现在很幸福、很满足。老人说:“党和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我儿孙满堂,不愁吃、不愁穿,晚年过得很幸福,只想还好好多活几年照顾儿子!” 文/图 李先强
今日短评
九旬老母有大爱更有担当
李先强
90岁高龄的王清秀老人照顾其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已有48年,至今仍佝偻着身子、步履蹒跚地为其送饭送药,让人不禁为之感动。早该颐养天年的鲐背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照顾精神病儿,这不仅是无私的、伟大的母爱,更是对儿子、对社会的那份责任。
王清秀老人的大爱与责任让人动容,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按说到了九旬高龄,哪还有精力去照顾别人,自己不要别人照顾就是莫大的安慰了。可是老人还要照顾“孩子”,而且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那种特殊“孩子”,这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精力负担,更不要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母爱总是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这爱与生俱来,这爱感天动地。
对病儿不离不弃,生死相依,到了鲐背之年还在为病儿的生活而操心,这给当今社会上那些遗弃孩子的无良父母上了生动的一课:生了孩子就得对其负责,哪怕这个责任重担要扛一辈子,也要坚持!这也是对社会所负的责任,倘若家人放任自家精神病人到处流浪,那些失去理智的精神病人极有可能伤害他人,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王清秀老人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好榜样,值得全社会敬重和学习。
来源:今日宁乡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