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旮旯里的“一盏灯”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美容 龚再蓉 编辑:陶湘 2015-04-22 09:28:04
—分享—

  

杨国华(前)正在和组上的村民平整组级公路。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有这样一个人,他那么清贫,清贫得至今还住在土砖屋里,还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他那么卑微,卑微得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60岁仍是单身一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用他的一言一行给人们展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黄材镇松溪村花潭组组长杨国华。

  近日,《今日宁乡》收到5位读者联名来信:花潭组有一位好组长杨国华,年过6旬的他,带头捐款、投工投劳修水利,让饱受旱涝之苦的村民看到种田的希望;他上任一年,却毅然将全年600元工资全部捐给组上的贫困老人,其实,他自己非常贫困……一年多的时间,他让全组村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写信的村民们叮嘱记者,一定要去花潭组看一看。

  村民称他为“贴组长”

  雨后初霁,踏着泥泞,记者一行来到距黄材集镇十多公里的花潭组。杨国华正带着5名组员在平整入组的公路,眼前这位皮肤黝黑、满身泥泞、个头瘦小、穿着有点破烂、说话有些结巴的老人很难与信中所说的“高大”形象对口。在杨国华眼里,那些被大家标榜为典型的好事,仅仅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是他应该做的事,是做了才让他心安的事。

  “我们组70多户200多名村民都喊杨组长为‘贴组长’,清渠修坝、挖塘泥、砌河堤,他投劳30多个;邻里纠纷,他瞒着大家贴几十斤谷送到受害方;村民张叔飞患病须换肾,他第一时间拿出自己的积蓄,并号召全组捐款2万多元。我们统计了,他2014年为全组各户义务帮工70多个工日,杨组长总是‘倒贴’,他是我们花潭组的贴心组长……”见到记者的到来,十几个村民向记者侃起了组长的众多善举。

  去年4月21日,60岁的村民彭福华因车祸致重伤,躺在医院的他既担心自己的病情,又担心着承包的14亩水田无人帮工。事发当天下午,杨组长来到医院,为他送上一百元现金并安抚他好好养病,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半个月出院后的他听家人说,这15天,杨组长每天到田里义务为他家犁田播种、除草治虫,天没亮就来,天黑了才回去。“我一辈子都感恩他,他总是这样不计任何回报,默默帮忙。”谈及这些,彭福华依然感动得潸然泪下。

  去年,潭山湾新建一座河坝,砌河堤、挖塘泥,杨国华带头在工地上苦干了30多天,在他的示范下,80岁的老人娄瑞洪和组上其他老人均主动加入到修堤筑坝的队伍中来。

  “我曾经也当过十多年组长,却做不到他这样的忘我、无私和奉献,他是我们花潭组的骄傲和‘靠山’。”年过六旬的村民彭春华感慨地说。

  “村上的大小事杨国华总是身体力行,带头示范,别看他个头矮,但在花潭组却总能一呼百应,他是全村17个村民小组的标杆和典型!”松溪村村主任桂石周如是说。

  他是组上的一盏明灯

  90岁的桂福莲,3个儿子有两个过世,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杨国华对桂阿婆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端茶送饭、打扫卫生,事无巨细,对老人关怀倍至,老人时常感动得涕泪长流,逢人便说杨国华就是她的亲人。

  去年12月26日,村上发给杨国华一年的组长工资600元,当天下午,他就把钱送给组上6名8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手中。其实,自当上组长后,杨国华一直在“倒贴”,一直在用“老本”,早几年,他曾在外地做苦力存了二、三万元钱,到现在已所剩无几。

  杨国华在花潭组,发挥着组长“头雁高飞”的模范带头作用。东家的父子闹翻了,总能看到他拉着这个,劝着那个;西家邻里吵开了,人们总能听到他那简单、朴实,让人心服口服的话语;南屋的姑娘要出嫁了,他总是乐呵乐呵地跑前跑后,忙碌而又高兴;北院谁家建房子,挑砖和泥,他总是干得不亦乐乎。杨国华用他那赤诚的心,拉近了邻里关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维系着整个花潭组的和谐。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杨国华对未来有何打算,他略微沉吟,说希望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希望能为组上修条收割机路,让世代靠劳动力务农的村民也能机械化作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贺美容 龚再蓉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