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辉正在烹饪猪脚。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猪脚是家常美食之一,营养丰富,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男人吃了可以壮骨,女人吃了可以美容,能帮助女人补充胶原蛋白,长吃此菜能让女人的皮肤水灵而富有弹性。孕妇吃了可以下奶,孩子老人吃了可以补钙,老少咸宜。不过,越是万能的东西,烹饪起来越有难度,所谓众口难调,想要人人称赞,难度确实不小。而在我县回龙铺镇,普通的猪脚经人们巧手加工,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
近日,我们来到宁横公路边的附属饭店,采访了回龙铺镇最早从事猪脚加工这道湖湘名菜的贺跃平。
“做这道菜40多年了,不敢说做得十全十美,但至少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今年56岁的贺跃平向我们介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回龙铺乡肉食站工作,一干就是十六年。刚开始进乡肉食站工作时,贺跃平注意到,人们买肉时,喜欢买肥肉,而肉少骨多的猪脚很少有人问津。当时,站内有个叫袁世杰的人,喜欢吃猪脚,平时把卖剩下的猪脚自己买了回去加工吃。他加工猪脚方法与众不同,味道也十分鲜美爽滑。极有经商头脑的贺跃平就和袁世杰商量,在肉食站前开一家饭店,以口味猪脚为招牌菜,专门招待来回龙铺乡办事的人们以及到灵官庙烧香拜佛的香客。他们这一合作就是十多年,直到袁世杰过世后,贺跃平就开始单干。这么多年以来,贺跃平靠经营口味猪脚,不仅送两个儿子完成了学业,还在宁横公路旁边起了一栋楼房,开饭店招揽四方客人,渐渐地,他的口味猪脚名扬四方。近年来,回龙铺因口味猪脚而名闻三湘四水,从事口味猪脚加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要吃到正宗的回龙铺猪脚,却要到贺跃平的附属饭店。
贺跃平说,猪脚也叫猪手,分前后两种,前蹄肉多骨少,呈直形,后蹄肉少骨稍多,呈弯形。猪蹄含丰富的胶原蛋白,脂肪含量也比肥肉低,并且不含胆固醇,很受人们喜爱。那个时候的猪脚不像现在肥厚肉多,尽管肉少骨头多,但因原生态饲养,烹饪时,只要慢火轻熬,把骨头内骨髓渗到汤水中,味道自然鲜美。
“但现在的猪,大都喂了饲料,猪脚肉质肥厚,要烹饪成美味,自然要下一番工夫。”贺跃平介绍,他烹饪的猪脚之所以味美,除了独特而精细的加工技艺外,毛猪脚的处理方法对猪脚味道的影响也很大。
贺跃平说,他烹饪猪脚全是按照三十多年前的制作程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首先要把握住原料关。他每天用的猪脚都来自当天宰杀的猪。加工时,对猪脚脱毛时绝不使用化学原料,更不用松香、沥青,而是沿用传统的脱毛方法。先烧开水淋透毛猪脚,用手扯掉粗毛,然后用刮刀轻刮。脚趾褶皱部分,不容易清理,贺跃平将其切开慢慢刮,再用柴火烧去掉绒毛。最后用温水清洗,清洗四五次,保持猪脚亮白。
在烹饪时,熬煮这一关也很重要,旺火到文火要把握好火候,不能欠火,也不能过火。制作配料就简便多了,基本不用或少用调味品,仅根据客人的口味,口味形或普通均可,胡椒、香葱、蒜等绿色配料必不可少。适时、适当、适量是关键。可根据客人的喜好而烹饪出不同口味的猪脚。
“现在来这里吃猪脚的大部分是益阳、长沙人,也有不少本地人,每天需要30多公斤新鲜猪脚。”贺跃平对我们说。时值上午十一时,附属饭店大厅、包间都坐满了吃猪脚的客人。为了保证充足的原材料,贺跃平在县城委托专人收购猪脚,每天一大早就要赶到县城各大农贸市场收集猪脚。对一些高端消费客人,则要定购土花猪猪脚。每年过年后,在外打工本地人经常把加工好的猪脚带到广州去吃。我们在饭店里到处转一圈,店里充满了诱人的肉香。在厨房,有五六个人在忙碌着。“那是我老婆唐辉。”贺跃平指着正在加工猪脚的中年妇女说,附属饭店主要由他老婆唐辉掌勺。“她掌握了猪脚的烹饪方法,有时做得比我还好。”
“我还能做几年,想把饭店交给两个儿子来经营,可两个儿子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想干这一行。”临别时,贺跃平对无奈地我们说。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宋秀闺 君昊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