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伍守真,84岁的退休老干部,坚持创新沼气池55年。他凭着中专文凭和一份对科技的执着,在沼气池改建技术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其创新发明的续顺发酵U形沼气池,在2008年5月21日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缘起
家乡山上的柴都砍光了,让他决心建沼气池
伍守真是黄材镇黄绢村人,曾上过中专,电机专业毕业,毕业后参军进入广州空军干训队,成为了一名文化教员。1959年春,他从部队回家休假时发现,由于“大跃进”大炼钢铁等原因,山上的柴几乎被砍光了,老百姓煮饭做菜都成了问题。而且烧柴冒烟,老百姓时常在做饭时,眼睛被熏得睁不开。那时,他就开始在心里琢磨:“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不再只能靠柴做饭菜呢?”
读过书的伍守真曾听人说过,沼气是个好东西,有了沼气煮饭做菜不用烧柴,沼气池只要有粪便就可以运行。在当时没有资金扶持、没有技术指导的情况下,他决心在部队和家乡尝试建沼气池,凭着一腔热情开始了发明创造。
思考
光有热情还不够,必须要有真技术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放在伍守真身上一点都没错。1959年夏,年轻气盛的伍守真依靠书本知识,自认为摸清了沼气池原理,建一个沼气池是很简单的事。他征得部队同意后,就在营房里自建了一个沼气池。但伍守真没有实践经验,建好的沼气池不合格,没能产气,他的初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以后,伍守真在部队又一次进行尝试,但因条件有限,没有水泥等材料,仅挖坑后用薄膜铺着建的沼气池,因此他建的沼气池产气量不足,实用价值不高,他的尝试还是失败了。
在部队的两次建池虽未获得成功,但也使伍守真悟出了一个道理:“建一个沼气池,光有吃苦精神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技术和建设条件,才能获得成功!”
坚持
复员返乡后仍不忘沼气池,多次尝试初有成果
1969年,伍守真以副连级干部身份复员,但因当时还是特殊年代,并没有分配工作,他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了农民的伍守真在生活中感受到烧柴的不便,越发觉得很有必要建一个沼气池,但因当时生活困难,没有实力尝试建沼气池。
1974年,伍守真被安排到沩山区供销社当营业员。1975年又被抽调去搞枝柳铁路建设,当会计,在这里,伍守真建了个长槽型沼气池,并初有成果,沼气池产的气为工人们烧了5个月的水,同时让伍守真有了成功的经验。
1976年至1990年,若有村民想建沼气池,伍守真就会跑去帮忙。农民缺钱,伍守真就自掏腰包帮忙买管子等配件。多年下来,他共帮10多名村民建好了沼气池,而这些沼气池出气足,实用价值较高。
探究
圆筒形沼气池必须停产换料,许多已建池子被废用
和沼气池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伍守真,非常关心家乡沼气池的发展情况。随着经济发展,我县沼气池渐渐多了起来,他从内心深处感到高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伍守真又有了心痛的发现:许多已建好的池子被废用。
政府投资补助农户建好的池子为什么会被废?伍守真观察发现其中缘由。原来,沼气池原料在发酵过程中总会有不能分解的废渣沉积在池底,随着废渣的沉积,有效池容越来越小,产气越来越少,这种圆筒形沼气池最终必须停产大换料,村民觉得麻烦便将其废用了。
创新
研究设计U形沼气池,革新沼气池技术
伍守真立志改变农村沼气池逐渐被废用的现状,为克服圆筒形沼气池停产换料的弊端,他研发了U型沼气池,实现连续发酵,且料液在池内按一定方向前进。
U型沼气池是将圆筒形池对半分开,拉开一定距离,约50厘米,添加一段直线池墙连接两半圆筒,使池墙平面呈长圆形状;池内沿中心长轴建中间墙,一端连池墙,另一端距对面池墙约80厘米,使发酵间成U形状;进出料口建在连接中间墙的池墙外侧,进出料口的间墙上设单向阀窗,进料口设活动进料压板;出料口侧墙安虹吸横管及其整体装置;池底带坡度,从进到出、由浅变深;池顶两端为削球型,中间为圆筒形拱顶。
U型沼气池运行原理是,根据液体压力传递原理,利用进料压板和单向阀门的配合操作,进行振荡搅拌,破坏边界层和推动渣液在槽形池内前进。
愿望
U型沼气池得到推广,造福一方百姓
1997年至2009年间,伍守真帮助黄材镇黄绢村及附近村民,先后建成86只U形沼气池。这些U形沼气池长期使用,没有停产换料,产气依旧正常,年产气量保持在1000立方米左右。初步实践证明,U形沼气池既能避免停产换料,解决了生产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产气效益也比较好。
今年7月份,伍守真在黄绢村俞应南家新建一只5立方米的水压式U形沼气池,总造价仅2300元,已于8月进入正常使用。记者前往采访,俞应南说:“U形沼气池产气效果好,排渣方便,我很喜欢。”
伍守真有个梦想,那就是他研究设计的U形沼气池,进一步完善,能得到上级部门的扶持和推广,让农民拥有沼气池又不需要停产换料,造福一方百姓。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