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大学教授回乡献爱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 2014-10-11 17:22:28
—分享—


 

                                                     钟厚生﹙右﹚将慰问金交到老人手中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谢谢,非常谢谢,钟教授真是个大好人!”重阳节前夕,双江口敬老院73岁老人邹绍文手捧500元慰问金,双目含泪。当天,该敬老院62名老人均领到500元慰问金。做此善举的人,正是原双江口籍人士,离乡60年、年迈八旬的清华大学教授钟厚生。

  离乡60年不忘乡亲

  “我小时候上学没饭吃,是同学分饭给我吃。我饿晕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是乡亲把我背回家。”在敬老院,钟厚生谈得最多的就是曾经帮助他的乡亲们。

  “我很爱我的家乡,离乡60年,没有忘记家乡和乡亲。”钟厚生出身贫苦,家徒四壁,“房子只有一个顶”。但他特别想读书,立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读书时,学校午饭得由学生自己带米饭去吃,可他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哪还有米带到学校吃。同学们见他没饭吃,每人分一点米饭给他。有天早上,钟厚生没吃饭,喝口水去了学校,结果放学饿晕在回家的路上,乡亲发现后把他背回了家。考上高中后,学费和学杂费对于钟厚生的家庭来说是一大难题,于是他利用寒暑假做苦力赚学费,学校校长了解到他的情况后,还特别免除了他的学杂费。高中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保送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退休。钟厚生告诉记者,他的哥哥也受过乡亲们的不少帮助,在三年困难时期,哥哥没饭吃,是乡亲送去鸡和粮,哥哥才得以生存下来。

  叶落归根献大爱

  年少时受乡亲帮助才完成学业的特殊经历,孕育了钟厚生那颗菩萨般的心。他身在繁华的首都北京,却总是关注着家乡,总是想办法帮助他人。

  1996年4月,钟厚生回到家乡,看到一些五保户和困难户生活困难的情景后,心情沉重,决定帮助他们。他回家后,发动全家人建立了“孝怀基金会”,每月给家乡每个五保户送上困难补助费30元。“孝怀基金会”从1997年1月开始,坚持运行到2001年1月,农村经济形势好转才停止运行。

  宁乡人会读书,年年都有考到清华的。每逢开学初,钟教授都会把家乡来的学生请到家里,谈学习、道生活。有些家乡学子家庭条件困难,交不起学费,钟教授知道后,找企业家牵线搭桥,捐助困难学生。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他曾找企业家帮助解决了10多个家乡贫困学子的经济困难。

  每次回乡,钟厚生都不忘看望孤寡困难户。9月22日,他再次回到家乡,他又前往双江口敬老院,自掏腰包31000元,向62名老人每人发放500元慰问。在敬老院,钟厚生将慰问金一一亲手交到老人手中,他还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到敬老院献爱心。”

  钟厚生做了这么多善事,曾有人认为他是清华大学教授,“很有钱”。其实,钟教授和夫人只有每人每月几千元的退休金,这笔钱在繁华的北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勉强够用。钟教授做善事的钱,全是他省下来的,他衣服缝缝补补,从不买名牌,平时出行也舍不得花钱坐的士,而是去挤公交、坐地铁……曾有个受钟厚生帮助的农村老人到北京,去他家做客,到了他家中后,那个老人发出感叹:“教授屋里的家具都还是几十年前的!”

  言传身教育英才

  钟厚生年轻时在贫困中成才的特殊经历,以及平时乐于助人的行为,教育和熏陶了他的几个子女和侄儿。

  他的侄儿钟胜祥,曾前往日本留学。钟胜祥家庭也并不富裕,钱也只够交第一年的学费,留学期间住宿、吃饭都只能工读解决。钟厚生告诉他,“面对困难,要么成才、要么成垃圾”。钟胜祥时刻牢记钟厚生的教导,日本留学头两年,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从事分拣工作,每天只睡三个小时。钟胜祥每当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都会想起钟厚生年轻时贫困中成才的经历,都会想起钟厚生的教导,都会咬咬牙坚持下去。雨后便是天晴,钟胜祥后来在日本找到了厨师工作,不仅工作变轻松了,薪水也变高了,留学回国还赚了钱。钟厚生的两个儿子同样优秀,他们均以高分考进清华大学,大儿子还曾出国留学,两个儿子现均已事业有成。

  钟厚生曾教育他的儿子和侄儿:“人活着不能光顾着自己,要多去帮助要帮助的人。”现在,他的儿子和侄儿均事业有成,并热衷慈善事业,经常和钟厚生一同捐款献爱心。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泽祥、熊志扬和县政协副主席程万谋,出席钟厚生双江口敬老院捐款仪式。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先强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