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姜昌正在劈柴。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编者按:有这样一群孩子,幼年痛失亲人,生活在对亲人的思念中,只能在深夜呼喊至亲的名字,但他们依然积极、乐观;有这样一群孩子,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依然生活在贫困中,生活、学习得不到保障,但他们始终坚强、自立。
为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关爱失亲少儿,让失亲少儿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县农商银行、县关工委特别联合开展“农商情·爱在深秋”关爱失亲少儿公益活动。本报将从今天开始,推出失亲儿童系列报道,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关爱他们。
“爷爷,这水不烫,您不要着急,慢慢喝。”在黄材镇井冲村陈家组一所简陋的房子中,12岁的姜昌正在给瘫痪在床的爷爷喂水。待爷爷喝完水后,姜昌又细心地为爷爷擦脸、捶背,动作轻柔,生怕弄疼了爷爷。“儿子去了,多亏了我这个好孙子。”病床上的姜大爷,颤着身子,喘着重气,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据了解,姜昌的父亲于2007年不幸去世,随后母亲改嫁,他和中风瘫痪在床的爷爷以及身患风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境贫寒,无任何经济来源,仅靠低保金生活。
心疼奶奶劳累,他四岁开始上山捡柴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姜昌家没有多余的钱买藕煤,只能靠上山捡柴烧饭,而姜昌的奶奶桂福香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稍一劳累便会引起关节剧痛,上下楼梯都需要人扶,根本干不来重活。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姜昌从四岁开始便主动随奶奶一同上山捡拾柴火。
一只小背篓,一根小拐杖,这就是姜昌上山捡柴的工具。每天放学后,当别的小伙伴扔下书包出门玩的时候,姜昌却会自觉地先完成好家庭作业,然后背着小背篓,带上小拐杖,和奶奶一起上山捡柴。“虽然那时还只有四岁,但我的孙儿非常能干,一会儿功夫就能捡满一背篓柴。为了让我少干点活,他总是抢在前头,家里、山头来来回回地跑。”桂福香说。
把柴捡回来后,姜昌还会替奶奶把大块的柴劈开。由于力气小,每次他都要使出全身力气劈柴,好几次砍偏了还差点伤到自己。除了上山捡柴、劈柴外,小小年纪的姜昌还抢着包揽家里其他的零活,扫地、洗衣服、晒谷全都做得像模像样。“是我们自己没能力,苦了孙子。”每每说到孙儿的孝顺,62岁的桂福香都会红了眼眶。
“我不喜欢出去玩,我觉得奶奶格外累,我希望爷爷快点好起来,想自己快一点长大,多帮奶奶干点活。”当问道会不会羡慕其他小朋友可以到处玩时,有些腼腆的姜昌低着头,小声说道。
从小节约懂事,他连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
为了给重病在床的老伴和年少的孙子补充营养,桂福香特意养了几只鸡,一天也能有一两个鸡蛋。“我买不起什么营养的东西给孙子吃,只能偶尔给他煮个鸡蛋,但他还舍不得吃,要让给爷爷吃,还说自己不喜欢吃,让我把鸡蛋攒起来拿去卖钱。”
桂福香告诉记者,其实姜昌并不是不喜欢吃鸡蛋,他还只有两岁的时候一顿就能吃三个鸡蛋,只是现在长大了,知道了家里的难处,变得更加节省、懂事了。“有时候邻居给了他一些吃的,他都要带回家先给我们两个老人吃,哪怕只有一块饼干都要掰成三块,送一块到我们口里。”
考虑到姜昌还只有十二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桂福香也想着每周拿两三块钱给他当零花钱,结果姜昌每次都不要。“我也拿不出多少钱给他,有时就拿两块钱给他,但他总是不要。我这个孙儿从小就特别懂事,他说家里没有收入来源,让我把钱都攒着。”桂福香说。
虽然家庭负担如此沉重,可姜昌在邻居眼中却是热情、开朗的。“姜昌特别乖巧,喜欢喊人,每次见到我都要甜甜地喊上一声阿婆好,我们左邻右舍都格外喜欢他。”说起姜昌的乖巧热情,邻居罗大姐赞不绝口。
采访结束后,姜昌随奶奶将笔者一行送至村头,挥手告别时,夏日的艳阳直直照在他稚嫩的额头上,虽然失亲的现实以及贫困的家境让这个年仅12岁的少年过早地学会了担当与责任,但他这个“男子汉”还真的只是个孩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小范婷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