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周平书法作品《毛泽东词三首》。
周平书法作品王维《少年行》。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艺术爱好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是“技道合一”!技者,一物制成之方法;道者,万物运行之规律!入古得其法度为技,守静悟其精奥为道!周平正是恪守入古守静的法则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研究,才成就了他今天的艺术风格与书坛地位!
周平,笔名平庐、平者,号道林中人、汇元堂主。生于1963年,祖籍湖南宁乡,毕业于湖南师大美术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致公党湖南画院副院长、湘潭画院院长,湘潭市书协副主席,政协湘潭市第九、十届委员,湖南科大商学院广告学系主任、教授、硕导,湖南科大传媒经济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周平书法》等个人专集3部和专著《湖湘文库·湖湘历代书法选集·怀素卷》,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6次,多次荣获国家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2008年5月成功策划和主持“湖南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2014年5月14日,在湘潭齐白石纪念馆成功举办“周平书法作品展”。
执着追求 从中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
1963年1月,一个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的日子,在我县道林公社河清三队的长坳里,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后,极其瘦弱,三岁尚不能行走,他就是周平。在人们并不对这个小生命抱多大希望的时候,小周平却顽强地一天天长大。
和小伙伴们一样,周平从小就知道帮父母泼水、放牛、割草、剜菜。可他更和小伙伴们不一样,走在田野上,他对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迷恋、特殊的感悟。干活间隙,他会折一根木棍,在地上写呀画呀,那些线条,一从他的手中流出来,就显得特别灵动。据周平说,有一回带两个朋友回家后,听说上屋里为办喜酒请了当地的名家写对联,于是他跟朋友说去看一下就回,结果一去两三个小时,记得回家时,朋友早走了。
七岁那年,在外地当赤脚老师的姑姑带回一叠描红字帖,叫周平和一众小朋友临写,只有周平认真地描完了一本。这一次描红,在周平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周平的父亲虽然是农民,却吹拉弹唱俱全还写得一手好字,见周平颇有点写字的天赋,闲暇时候就要求他坚持写毛笔字,借此培养他的美感和艺术观察力,陶冶他的情操。就这样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中,培养了周平爱写爱画的兴趣。
真正与书法结缘,周平说是初一时秋天的那个下午放学后,无意间发现班主任蔡声洪在教同学写一种叫颜体的毛笔字,默默地看了好久,问老师:“我也想学,要得不?”“要得。”于是从那以后,他开始跟着蔡老师专心学习颜体字。看到自己的作业每次都被蔡老师画满了红圈,书写的兴趣不断被激发。可惜半年后因为蔡老师调离学校,这一阶段的书写终止了。
1985年9月,周平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颜家龙先生系统学习书法。颜家龙待人笃诚平易,学识渊博,镕碑铸帖所形成的雄键纵拔书风在当代书坛独领风骚。周平说,先生之学古人要师其心而不师其迹,要转益多师才能取众人之所长等教诲至今仍犹在耳。他觉得,活着就要执着于事业,执着于自己热爱的书法艺术。他认为,书由心生,须靠心血浸润,宣泄出来的才会是真感情,才能展现艺术语言的真品质,才能实现对自然与生命的真正理解。于是,他饱蘸彩墨练寒暑,铺开纸张写日月,“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伊消得人憔悴”,天长日久,天道酬勤。三十年来的执着坚持,他在传统经典中体味笔法之道,追寻书法精神,所获甚多。不仅连续入选国展,更因此由中小学教师一跃而成为大学的一员。
墨海搏击 演绎多姿浪漫的学者
周平认为,书法的本质是在经意与不经意的书写中的纯粹与快乐。书写就是书写,不夹杂其他的意愿,即使有万般思绪也能通过毫端的倾泻经由宣纸上的磨擦、消融而生发出快乐体味。他追寻并享受着书写的纯粹与快乐。只要拿起毛笔,他的内心便充满祥和与安宁,笔尖下舞动的是汇通古今超越现实的精灵,没有劳形之累,没有利禄之争,没有功名之苦,呈现于眼前的是笔墨世界里分云割雨的应手适心,是一夜雨半床书中的四时春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平开始涉猎草书。草书淋漓痛快,势来时不可止,势去时不可遏,激烈奔放,变化多端,各种矛盾在快速地挥运中得到转化与调和,鲜活的生命在笔底的交响中诞生。对这种激情与美妙的向往,周平从此便痴迷此道,不能自已。初研草法,从王铎入,继而以孙过庭为范。又以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傅山以及二王古法为典,探寻草意。由于自小体弱多病,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精紧、憨直、内敛性格,二十多年来,虽一直在形质与使转上孜孜以求,然笔底下一直未能找到气势绵延一以贯通的状态。
机缘巧合,周平在对白石老人绘画款识书法及其笔法形成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之后,又接受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邀请为湖湘文库撰写《怀素卷》。通过四库全书,他查阅了二十多万字的历代关于怀素的资料,又数次往返于永州、西安,走访请益文史专家,找寻大师留下的蛛丝马迹。在对怀素的生平、师承、交游、书写状态以及作品的系统梳理之后,发现“酒”成为了世人解读怀素最重要的入口。确实,怀素以酒壮胆,以酒助兴,以酒使气,成就了其以书证道的快意人生。然而,酒只是怀素激情挥写的诱导媒介,真正起主宰作用的是怀素非佛即佛的胸怀,是养成胸怀的人生体悟与个性价值追求。怀素笔管中流淌的是酒,线条里却是以眄视一切的酒神精神表现出的对自然物事的融通悟化和以身味道的庄严与神圣,因而激情奔放、气势绵延而又简洁凝重。
一个人的成功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2008年周平不遗余力地为恩师颜家龙先生八十寿诞而策划主持的“湖南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可作为周平真诚地对待师友的注脚;三年来利用休息日义务为一群孩子教授书法,可看成周平以技艺回报社会的良苦用心;参禅、修佛、习道,访名山,研易理,对身边一切充满兴趣,可视为周平对“世间无物非草书”的体味与印证。总而言之,敞开心扉的接纳,满怀激情的生活,心怀感恩的践行,构成了周平多彩而浪漫的学者书家形象。
艺道攀登 胸中丘壑赋歌皴
由于机缘巧合,2001年8月,周平带着对湘乡的依依不舍,携着家眷踏入了高等学府——湖南科技大学,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在高校不仅成为了广告学专业的领头人,他的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也获得了更大的拓展与提升,也因此晋升为教授,完成了《湖湘文库·怀素卷》的撰写和出版,成为了书法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常与圣贤处,是周平的一种追求。“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从无数圣贤先辈的经典中入之眼,进入心,到每一次创作时的挥于毫,化为行,周平的内心都有一种洗礼感。于是就有了“凭经学、创湘军,斯人事业谁堪继;敞胸襟、舞狂草,我辈登临梦可寻。”周平说:久与圣贤处,不但无过还能颐养浩然之气。勤于墨海,兼修内外,是他的另一追求。也许是大学教授要为人师表,帮人解惑,点人迷津,他从来是书海墨海兼修,既重从经典书籍中学,也重于游历山川时悟,琴棋书法、诗文绘画,文史数哲、地理天干,都是他修养的内容,“茶酒琴诗丰草韵,相携骑鹤彩云边”可以作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围棋黑白的间道,可以看到山水绘画的风韵,亦可以看到五宫四调的曲律,甚或是天干星辰的布局。以学养书,诗性人情,是他的又一追求。周平与很多书家侧重于技的修养之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兼治学问。据周平介绍,他下一步的研究将从两个点展开:以齐白石为支点,通过对齐白石的作品风格、创作思想、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环境和文化场态等展开研究;以怀素为支点,通过对张旭、贺知章、颜真卿、怀素及其后来释家草书群体的个案研究,对唐代草书的生成环境进行探讨。在治学的同时,周平尝试从诗词的学习中寻找诗性的浪漫,在人情世故中寻找本真的执守。这就有了他师从怀素、感恩先人、感悟书道的“法从法外攻门入,悟到悟时非夏云”的感怀,也有他楫舟墨海、牧心自歌的“纸上龙蛇乘兴舞,胸中丘壑赋歌皴”兴致。
人曾有言,五十岁为人生的一大分水岭,进则日升,退则日降。周平说,他感到非常庆幸的是,在他的生命中,遇到了有如颜公等学问人品创作俱臻化境堪为楷模的严师,为他引航铺路;有一群潜心向学、识见高远、兴趣广泛又能直陈得失利弊的朋友,砥砺他不断向前;又正值科技发达信息丰富的时代,有各种机会供自己选择,让自己尽情的去发挥。因而,在五十岁过后,深藏于心底的那份豪迈与激情慢慢的被激发,他感觉自己开始真正能领悟到草书艺术的魅力与内涵所在,笔底下渐渐地多了几分自信与悠游。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周平以为“知天命”就是对天道人伦世态人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把握,有“分与知音一叶诗”、“明珠散作万家灯”的快乐,也有“春秋一梦一盅茶”、“忧乐从来酒一樽”的坦然。虽然尚未达到“世间无物非草书”的通会,但他能做到“细养勤修功不计”。他向往也深信,在清风拂面月朗星稀之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