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四风”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治疗“四风”痼疾,必须号准脉搏,弄清病源,找对“方子”,对症下药。“四风”病是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病,各有症状,必须因病而异,因病施药。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高度概括的“焦裕禄精神”,不失为治疗“四风”痼疾的“良药”。
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是治疗“官僚主义”痼疾的“良药”。“民为贵,君为轻”,古人尚且能认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人民面前,永远是“公仆”、“儿子”。可少数官僚主义者却与此背道而弛,搞“主次”颠倒,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官位”上去了,群众观念却淡薄了;有的不敢担当,求稳怕乱。当“太平官”、“逍遥官”,或者奉行“好人主义”。有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热衷于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急于出新招,建新功,搞“短平快”。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有的官气十足,独断专行。官升了,脾气长了。在下属和群众面前就没有威信,不摆点架子就不像个领导。有的部门特权思想重,“官”不大“谱”不小,“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口号响当当,服务冷冰冰,办事慢吞吞,对群众和当事人态度“冷硬横”。而焦裕禄是个县委书记,官至“七品”,在旁人眼里是名副其实的“官”。但焦裕禄没有感觉自己是个“官”,他当官前是农民,当官后依然保持农民本色、农民装束、农民气态、农民语言。他和群众一起种地,他和群众一起收割,他和群众一起抗灾。在外人看,他和群众在一起时,一定分不清他是县委书记还是普通群众。他认为“在群众遇到困难时,共产党人一定要走在最前面。”甚至在因病离开人世的前一刻,仍在惦记兰考人民,“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后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他的这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会让官僚主义者“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
焦裕禄的“求实作风”是治疗“形式主义”痼疾的“良药”。形式主义有着种种表现:有的图形式,不求实效。重部署轻落实,把思路当政绩,把布置当落实。不愿下基层接地气,即使下基层也是隔着玻璃看风景,脚不沾地搞调研;有的说空话,文山会海。习惯于开会发文件,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有的唱高调,好大喜功。挖空心思提“新口号”,撰“新经验”,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什么都讲“高效、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不是“大发展”,就是“大跨越”。有的部门“窗口”服务流于形式,让群众“多头跑”、“来回跑”、“磨破嘴”、“跑断腿”的现象依然普遍。有的执法监管变味变样,对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搞“下不为例,既往不咎”或隐瞒包庇、交钱摆平,常常是“抓了罚,罚了放,放了再抓”,“以黑治黑”。兰考地处豫东平原,位于黄河边上,是座古县城,据说可以追溯到汉章帝时代。黄河多次改道都由这里经过。50多年前,焦裕禄来到这里时,连年不断的沙丘、盐碱、内涝、水灾使兰考成为豫东重灾区的“黑锅底”,全县36万人中逃出的就有3.8万人。上任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他到灾情最严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相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常常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在县委书记任内,他的脚步始终留在基层。他立下“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瞑目”的誓言,带领全县人民除“三害”,把一片“白”变成一片绿。他的这种“求实作风”,会让形式主义者“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
焦裕禄的“奋斗精神”是治疗“享乐主义”痼疾的“良药”。享乐主义体现在:精神颓废、不思进取。有的理想信念动摇,不信马列信迷信,不问苍生问鬼神,缺乏高尚情操和健康精神生活。有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陶醉于觥筹交错、吃喝玩乐,常常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本职工作一窍不通”。焦裕禄经常住老贫农的草庵屋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他带着高昂的革命热情和群众的无限信任,在广大贫下中农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的办公室破烂不堪,县里一位领导提出要装璜一下,连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换一套新的,可焦裕禄坚决不同意,他说:“坐在破椅子上就不能革命吗?”“灾区面貌没有改变……群众生活很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他提出把有限的钱,用在解决群众具体困难上。他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在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战斗行列里,融入在“兰考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里。在焦裕禄面前,享乐主义者一定会“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
焦裕禄的“道德情操”是治疗“奢靡之风”痼症的“良药”。“奢靡之风”体现在:爱面子,讲排场,凡事讲所谓“大气”,追求所谓“高端”,认为“不用白不用,不吃白不吃”,沉溺于娱乐场所,陶醉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心中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唯独只有自己。一心想着“兴家旺族”,一心为着“兴家旺族”。焦裕禄当上县委书记后,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常常开襟解怀,卷着裤管,朴朴实实地在群众中间工作劳动。贫农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他爱人要给他买双新的,他说“跟贫下中农比一比,咱穿的就不错了。”夏天,他连凉席也不买,只花四毛钱买一条蒲席铺。他有5个子女,却没有利用他的特权将子女安排好,爱人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次,他发现孩子很晚才回家。一问,原来是看戏去了。他问孩子:“哪里来的票?”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记是我爸,叔叔没有收票就叫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如数把票钱送给戏院。接着,又建议县委起草了一个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女“看白戏”。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就是焦裕禄的真实写照。当今那些迷恋“奢靡之风”者,在焦裕禄面前,一定会“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也是全党的好榜样。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习总书记的一番话,为各级干部忠实履行职责提供了行动标杆,为弘扬为民务实清廉指明了方向。可以预见,有“焦裕禄精神”作为“良药”,“四风”痼疾的治疗必将收到可喜效果。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仲元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