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谈守住底线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胡志平 编辑:陶湘 2014-03-19 09:53:59
—分享—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时下,守住底线,已经成为见诸报端、网络的热门词汇。从政守底线、做人守底线、廉政守底线、生态守底线……凡此种种,数不胜数。底线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底线?一种是犹内线,指战时在敌方活动以刺探情报的人员。姚雪垠著《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他们都说,把重伤号藏在洞里,本村没有底线,没人会露口风,万无一失”。《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有的人愿意做底线,请义军前去破寨。”另一种解释是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端线。如守门员双手一托,球出了底线;又如国际象棋中棋盘上第1横线(白方)和第8横线(黑方)。底线更多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指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心里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如果把干事创业比作开车的话,守住底线就同系好安全带一样重要。要守住底线,就必须做到:

  一要筑好防线。古语云:“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多少年来,许多党的干部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大都是非分之想太多,自我防线不牢造成的。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干部立身的政治品格。要有政治定力、工作定力、生活定力,管住自己的手、嘴、腿;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党纪、法律,多几个诤友、挚友;要弃非分之想,始终保持谨慎心态,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初之不慎,是走下坡路的起点。要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变成“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平常讲“小处不可随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越是小事越要小心。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在小节、小事上过不了关的干部,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特别要慎独,在个人独处时,在别人看不到的情况下,能洁身自好。东汉太守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名言,夜拒学生黄金十斤,是典型的慎独范例。

  二要不越红线。各级干部不论职位高低,岗位贵贱,都是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人民的哺育和关怀。要不忘党的宗旨,不忘肩负重任,牢记手中权力是人民给的。守清贫,耐寂寞,抵诱惑,筑牢思想防线,守住精神家园。一要堂堂正正做人,守住道德底线,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高尚品德,遵守职业道德,坚持社会公德,保持家庭美德,把重德、崇德、立德作为处世的准则,真正以德树人,以德服人。二要明明白白处事,守住原则底线。坚持工作原则,依法依规办事,不违规操作,不打擦边球,不拿原则作交易、送人情、换赏识,切实做到讲党性、讲正气、干正事。三要干干净净为政,守住廉洁底线。要坚持从政的基本准则,按党规党纪办事,依法依规行政,为官不忘做人之本、从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要想百姓事、急百姓急,忧百姓忧,解百姓难,时刻把群众利益记在心上,抓在手中。心里多一份宁静、少一些攀比心,多一些责任感、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踏实地,清白从政,公正用权,打好廉洁牌,算清廉洁帐,把好人生关。

  三要接受监督。人之性情,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再善的人也难免有一念之差。监督是阻止干部出轨的“刹车器”,是防止干部蜕变的“防腐剂”,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大关心、最好保护、最真诚的帮助。权力缺乏监督,必然导致腐败。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监督很不舒服的人,应当认定为不具备当干部的起码素质。要加大监督力度,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各级干部要主动接受组织监督。组织监督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对待。河南省巩义市建行原行长王永平因受贿罪被判死刑,临刑前追悔莫及地说:“假如我第一次走错路时,有人提醒我甚至给我一个处分,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大祸临头才明白这一事理,就很可悲了。要积极接受群众监督,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作为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省自身、明得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改进工作。要接受法律和社会监督,并要大胆接受舆论监督。公开权力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敢于在舆论的监督下开展工作,把舆论的监督作为群众满意的“晴雨表”,注重自我加压,把舆论监督作为工作的“放大镜”,主动查摆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只要各级党的干部真正善于底线思维,坚守从政底线,守住道德底线,坚持廉政底线,注重社会底线,不越法纪底线,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就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就会无往而不胜。 (作者系县委党校校长)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胡志平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