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土壤丰厚,大树才会茂盛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4-03-10 10:17:27
—分享—


夏时正在进行书法创作。





夏时书法作品。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研习书法艺术要善养:养德、养学、养艺,善养才能成就艺术”。这是县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中国书协会员、长沙市书协副主席、县书协主席夏时长期研究书艺的感悟。他工作之余,潜心研练书法,40多年来在墨海中搏击,在书山中登攀,孜孜以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书艺境界越来越高,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欣赏和赞叹。其篆书婉转流畅,敦厚雅逸;隶书内蕴含蓄,温雅和穆;汉简恣肆爽健,痛快淋漓;行草端庄秀润,畅达自然;特别是他的章草书法古雅俊逸,富书卷气,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评价其作品颇有“虫穿草木,鸟踏花枝”的境界。

  养德 艺术家应有益于社会

  夏时为人忠厚,谦和,他从不标榜、抬高自己,时时以《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自己。他常常说,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家,首先要修养品德,提升品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要坚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为社会多作贡献。夏时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十多年来,他一直为宁乡文化建设和发展献智出力,尤其是他不遗余力地对炭河里文化建设项目的研究和推进。早在2006年他花大半年时间对炭河里文化进行深入调研,撰写出富有份量的建议,并在2007年1月县政协大会上发言呼吁重视和开发炭河里。自此以后,他经常以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文化工作者的身份为炭河里文化建设鼓与呼,并提供了很多文化支持。他的努力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誉。他欣慰,2012年,炭河里获得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重大发现提名,同年入选国家大遗址名录;2013年,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2014年,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此外,作为一名书法家,夏时多年来一直坚持浓厚宁乡文化艺术氛围,扩大宁乡文化的影响力。曾成功策划宁乡五青年书画展、宁乡十人书法展、两届湖南宁乡天津东丽书法联展、湖南宁乡海南儋州书法联展、湘水沩波书画展、夏时书法作品展。同时他还培养了大批书法爱好者,有一些学生考入书法专业院校或加入中国书协。他还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服务社会,为一些机关、学校、企业文化建设出力。在一些爱心义卖活动中,夏时的书法作品受到大家的追捧。雅安爱心义卖活动中,他的一副书法作品以1.2万元拍卖,全部捐赠灾区。

  养学 书法家应致力于学问

  古人论诗曰“功夫在诗外”。诗书同理,书艺功夫亦在书外。”七分读书,三分练字”,夏时深深明白,读书比练字更重要,因为书法艺术是文化产物,只有丰厚的文化土壤才能长出来茂盛的大树。真正的书法家,无一不是有着深厚学养的人。他谢绝很多应酬,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在家读书、练字。夏时说,做学问要趁年轻,年轻脑子好使,能深入到学问中去。年龄大了就很难,就会后悔。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夏时十分重视修炼“书外之功”,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增加阅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夏时曾在湖南师大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和古代文学研究生课程,但他并不满足,为了丰富知识,他一有时间就读书,读了很多书:既有文学性很强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又有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著作;既有思想性很强的哲学名著,又有专业性很强的历史书籍。因此,他达到了书家与学者的内外持衡,既无某些书家的“薄于內而重于外”,又无某些学者的“重于內而薄于外”。他的书法有一种足以贯穿古今的生命力,他通过精致的字型选择,达到了既秀逸又健朗的两全效果。

  夏时爱好广泛,尤其对诗词楹联和骈赋素有研究。诗联得虞逸夫、边仲仁、何光年、胡六皆、史穆、余德泉等先生的精心指授,渊源有自,功力深厚。其诗联和散文均收入《三茶轩文稿》中。所作古体诗词,骨力坚凝而华彩自振。尤长楹联,尽俗尽雅,远接古贤。其《登花明楼》长联,气势宏大,结构谨严,选材典型,用词精当,深得全国楹联名家夏茹冰、陈东成、余德泉等先生的高度评价,在全国楹联赛中获得一等奖。

  夏时认为,学养最终反映,是要有学术论文和著作。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学术著作,没有几篇重要学术文章,是很难体现他在学术和艺术上的成就的。2010年10月,“夏时书法作品展”在湖南省画院隆重举行,其章草作品古雅清新、功力深厚,得到省内外行家的广泛赞誉。展览同时,《夏时书法作品集》出版,颜家龙为其作序,称其是个耐得寂寞、下功夫涵养学问的艺术家。著名国学家虞逸夫早在九十年代初读完夏时的学术论文后,给予高度肯定,亲笔写下“作者春秋鼎盛,才思富赡,文笔流畅,将来造就不可限量,可喜可贺”的评语。

  养艺 书法家应潜心于专业

  受父亲的影响,夏时9岁就开始练习书法。16岁考上中师,书法就练得更勤了。中师毕业后,他留校工作,当了8年图书管理员,尔后又做了15年教师,后来又从事文史研究等工作。工作之余他从没放弃研习书法艺术。

  夏时说,艺术上真正要提高,一定要问道于师,也要有朋友切磋。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一生中遇到很多良师益友。20岁那年开始立志以书法为终生追求。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在省国画馆无意碰上了日本书道一元会书法家与省会著名书法家交流书艺。在书画展厅,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著名书画家的法书名绘,关山月的、吴作人的、舒同、启功、沙孟海还有费新我的。他大饱眼福,心灵受到极大振动,认定自己此生与书画有缘。特别是当他看到湖南著名书法家周昭怡、颜家龙、李立、史穆、胡六皆等当场创作书法作品时,他激动不已,下决心立志书法研究。

  1985年,他参加了湖湘书法大赛,这一次大赛,他虽未能获奖,但有幸认识了史穆、胡慰曾、王孟林等这些后来对他影响很大的书法家。

  1986年,长沙第一次书学研讨会上,他写的《建立书法心理学刍议》获得了老学究的一致好评,后来加以充实,参加当年全国第二次书学研讨会征文,得以入选,这是湖南第一篇正式参加全国书学研讨会的论文。这次的成功,使他更潜心于书学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自己习练书法。

  1991年夏时作为重要作者被邀参加全国怀素书学研讨会论文选题研究会。会上,著名书法家颜家龙提出湖南书法大家有怀素、毛泽东,二者书法深有渊源,湖南人应该写好这个题目。当时,夏时大胆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所撰《论怀素对毛泽东草书的影响》获与会专家的好评,论文收入怀素书论专集。

  1992年底,不到三十岁的夏时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是我省最早凭书学研究成果入会的青年。

  这样,20多年来,他师从湖南名家颜家龙、史穆、李立、杨应修、林时九等,得北京书法家李志敏、袁其微先生指教,拜访孙墨佛、肖劳等名老书家。初临颜柳诸帖,后专临汉碑,转习汉简及二王行草书,旁涉甲骨金文,并坚持研究章草书法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日见浑厚稳健、凝重古朴。如“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正气歌”等书法作品,笔力扛鼎,线条老辣,令人感受到雄伟的气势和无穷的魅力,感受到生命的活跃与艺术的震撼。近年“精思”等书作更是润枯相宜,张弛有致,结体别出心裁,往往是疏处宽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于凝炼中见雄浑,于空灵处见精神。

  其作品参加各级书展并被博物馆、纪念馆收藏,有大量书作流传日本、加拿大等国及北京、深圳、香港等地。出版书法类著作有《湖湘历代书法选集·欧阳询卷》《夏时书法作品集》《书法通》(主笔)《三茶轩文稿》《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委),并有大量书学论文在《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导报》发表。

  夏时笑言,在书法艺术的路上,自己是一个坚持长跑的人。他的视力、听力都不是很好,觉得自己人也不是特别聪明。然而,在这么多年的磨砺过程中,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跟风,不放弃,近古质而远今妍,追求高古、雅逸,历尽艰辛,终于取得今天的成就。

  “心中有大美,书法自会美,书法作品带给人们的愉悦,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书法家不是金融家,他的价值就在于书法艺术。书法家一旦沾染上了功利,沉湎于喧嚣,就会远离高尚的艺术境界,偏离自己的艺术追求。”夏时深知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永无止境,自己只是在书法艺术的殿堂初迈硅步。眼望前程,苍茫辽远,但他决心按照自己的目标永久地走下去,拼一腔激情热血,铸中华书法真魂。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