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做人应有点境界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4-02-26 09:57:03
—分享—

  思想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我们说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可折射出一个人的情操和品行,也可映射出一个人的荣辱观与道德观。

  近日,读到古人枚乘写的一篇流传千古的名赋《七发》,记载了吴客为楚太子诊病时说的一段话:不论出入都以车代步,那是麻痹的机兆;幽深的房屋,清凉的宫室,那是感寒受热的媒介;妖姬美女,那是砍伐性命的刀斧;佳肴美酒,那是腐败肠胃的毒药。楚太子听后,不觉吓了一身冷汗,病情竟然逐日好转。

  后来苏东坡在《教战守策》中,把一个国家的强弱和一个人身体的好坏联系起来,指出人不能活得太安逸,太娇贵;王公贵族居于广厦重屋之下,出入则车辇代步,风则裘裘避寒,雨则张盖护身,为何却每被寒暑所侵而苦于染疾呢?相反,街头百姓终岁辛劳,生活简单,却少得病,这是什么道理?那是因为劳动者筋骨常受磨砺,调动了内在的抗御机制,才涉险不伤。但人追求享乐,身不经风霜,言战斗则缩脖身颤,闻盗贼则装傻祛祸。国难当头,谁能驱使!

  从上述两则古人的卓见,其话语包含着一种辩证的苦与乐之见,也含有一种做人的境界之说。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苦中有乐,苦中有益,乐中有苦,乐中有害;乐从苦来,鄙弃吃苦,也就不可能有乐;乐极生悲,以享受为人生唯一追求,难免吃大苦头。

  曾经有学者认为:人的生命层次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本能的自然生命,第二层是文化的道德生命,第三层是内在的自觉生命。第一、二层次的生命是入世的生命,是作为社会成员的“我”的生命,而第三层次的生命则是出世的生命,它已经超出了“我”,是人类终极意义上的感悟和觉醒。如果说第一层次的生命主要是物质的,第二层次的生命是物质和精神共有的,那么第三层次则主要是精神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当然离不开物质为基础,但光有物质的享受而没有精神的追求,就会永远停留在生命的浅表层次。也就是说,已经失去或没有了精神和思想境界。17世纪外国有位科学家巴斯卡尔说过:“我们的生命尊严就在于有思想。”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不管思想还是精神,它主要的实质却是体现在“境界”两字。所以,一个人倘若没有一定的境界,就容易超越应有的限界,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说容易使思想质变,精神颓废,价值误向,容易被人击破,导致乐极生悲。故此,不论在任何年代,尤其在当今社会喧哗、生活浮躁的市场经济转型期,每个人都应当有一种崇高的、良好的思想境界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苦与乐、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关系。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