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个“独步遐想者”的遐想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特约记者 肖猛 编辑:陶湘 2014-01-15 10:09:21
—分享—

易柯明近照。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  借法国哲学家卢梭一部名著的名称,记者克隆一下,给本次专访命名《一个“独步遐想者”的遐想》。因为被采访对象、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易柯明,正是今年元月在大江南北不胫而走的文史哲激扬之作《独步遐想》一书的作者。事实上,在《独步遐想》的《卷首语》中,易柯明已经表达过了对卢梭的敬意:“《独步遐想》每积累20万字就出版一卷,每篇每则,精益求精,文史哲为魂,无往而不至。不忘,鸣谢法国那位写出《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的先哲,让我点化出这么个题目。”

  有趣的是,《独步遐想》获得编审的直接评价,并没有往卢梭身上“靠”,而“靠”在了德国哲学家尼采身上。出版方江苏文艺出版社评价《独步遐想》:“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更具有相当高的哲学深度,有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力量感,非常有出版价值”。联合出品方中南博集天卷推介说:“一部个性自由驰骋、极富灵感与见识的随想录;一部跨越正统与叛逆、古典与前卫、主流与旁支界限的睿智之作;一部‘中国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堪比西方一流文史哲作品的力量感,却是典型的中式风范、东方气派”。

  本次专访,便从这“堪比”开始,坦率交流——

  记者:《独步遐想》写的什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柯明:《独步遐想》是一部文史哲随想录,出版方对书店的上架建议是“文化随笔”。“独步遐想”既是书名,也是一种研究计划、创作习惯乃至人生状态,是我个人在长时间里以时政、社会、文化、历史、哲学、艺术为突出内容的人生百科所展开的自由思考、自在写作,是这种不间断思考、写作习惯的阶段性结集、结晶。今年元月份推出的,是创始卷,全书28万字,涵盖哲学、历史、国际、社会、文化、艺术、传媒、旅行、家庭、伦常、心理等多方面内容。

  《独步遐想》旨在解读天道人性、剖析世道人心,内容虽宽泛,但在每一具体涉及面,又务求精深、新颖。我确信,极力求索真知灼见,把真理装进头脑,可以判断一切、承担所有。这是本书的创作宗旨,也是阅读主旨。

  记者:《独步遐想》因何让评审者联想起西方哲学名著并加以比较?

  易柯明:老实说,这样的比较既使我兴奋,也让我脸红。兴奋的是,最早的专业读者有此一说;脸红的是,本人功力十分有限,支撑这一评语脚抖得厉害。《独步遐想》的哲学高度、美学精度,需要多轮次的读者检验,更需要时间检验。但既然暂时有了这一说,我就冒昧谈一个看法。

  中西方文史哲著作的对比,本质上是思想价值、思维力量的一种比较。西方文史哲著作千百年来,给人类社会贡献了极具智慧、极为伟大的成就,也确实影响、助益了中国。远的不说,就说二十世纪百年沧桑,直到二十一世纪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和人民从国外吸收的人类文明成果很是丰富。但与此对等,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自古至今也向世界输送了大量丰富的精神营养;而且到今天,随着经济的大体量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维化,中国人完全可以更多、更好、更自觉地推出自身原创或多方融合的思想成果。推出过程中,可以与西方智慧融合相生、你中有我,也可以独树一帜、异军突起,成就自己的东方价值。二者,都是可以容许的思想探索,都是需要检验的思维路径,也都是对民族文化负责任。

  最近我读到阎学通先生的《历史的惯性》一书,很受教益,觉得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里程碑式的转型之作。他提出中华复兴接下来的关键性一跃中,“中国需要提出与美国不同但又比美国更为进步的国际政治思想”,基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时伦理需要的“‘公平’、‘正义’和‘文明’分别是高于‘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普世价值观。中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其国际领导权的合法性就会高于美国”。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可贵的东方气派的重大理论探索,比那些崇信西方普世价值的主张要更有切实意义。而《独步遐想》的根本出发点、第一关键词,正是阎先生提出的三个词汇中的“文明”。面向人类文明,立足中华文明,以文明的情怀,从人生百科中,找出关键性的逻辑、规律、意义、价值,乃是《独步遐想》的最大热忱。因此,我想,出版方拿《独步遐想》的力量感跟西方哲学著作去比,并不是由于这本书写得多么好,而是中国文史哲新作,整体需要这类对比,来探测时代期许的思想方位,来探索发现、总结提高我们自己对真理的表述能力、诠释能力,而《独步遐想》恰巧触及了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某些基本概念与终极价值,从而正好碰上了这种比较需求,如此而已。

  记者:《独步遐想》的创作思维是怎么形成的?您有过哪些作品积淀?主要受过哪些名家名著的影响?

  易柯明:我之前的作品,在《独步遐想》勒口有注明,这里不愿谈及。实话实说,这次有了《独步遐想》,过去的著作可以不必再提。借此我也愿意表明,作为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团的一员,我的创作路子与其他老师有所不同。我习惯于文史哲熔为一炉,抽象思维重于形象思维,需要向更多的纯文学作家取长。至于我创作思维的形成,第一个答问中其实说到了。这里只补充说明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学者。国外的是茨威格,国内的是余秋雨。尤其茨威格的“高潮论”,特别深影响我,他主张一篇文章,应该处处是高潮,才是最好的文章。因此我努力学习他的这个想法,从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到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一口气提起来,绝不轻易落下去。所以在《卷首语》中,我坦言此书的写法是:“《独步遐想》极力寻求的创作境界,即每介入什么课题就直逼堂奥,每触及什么话题就直入慧根”。

  例如《红三角记》,写的是毛泽东故居韶山冲、刘少奇故居花明楼、彭德怀故居乌石寨的一日游,开篇就推到宇宙苍生的大维度来书写,“这是旷古难得、举世难觅、绝无仅有的伟人故里红三角。谁也不知道历史、地理与人文,即时间、空间与人本为什么要交汇出如此精彩绝伦的境界,让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问世于同一隅,问鼎于同一代,问责于同一生。他们不仅于国难中诞生在一起、于磨难中成长在一起、于艰难中成功在一起,而且最终光辉在一起也遗憾在一起”,这口气一直坚持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中央电视台记者龚雪辉先生评价这篇文章说,“绝妙好文——这是从政治、历史、地理、思想、性格、现实等众多维度揭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相互关系的最精准的分析和最丰达的联想,言人人所未言,言人人所欲言”。

  我每每重温《红三角记》,都会想起毛刘彭,也会念起茨威格。“高潮论”远不止影响某一篇,我在梳理《独步遐想》全部书稿的时候,为确保没有多少废话,进行了思想、文字的反复推敲。应该说,这本书淬炼七年、数易其稿,每篇文章至少创作了三遍。第一遍,是一口气写出;第二遍,是隔一段时间,重加修订,字斟句酌,真到了一个字一个词“抠”的程度;第三遍,是临出版的2013年,自己多次诵读,看顺不顺,边顺边悟,边悟边改,臻于圆融。因此,实际上还不止搞三遍,到了涵义极其密集、逻辑非常凝结的程度。也因此,可能这本书只有慢读,像品龙井、练太极那样,才能读进去。读得越慢,读读想想,边读边想,半读半想,才能实现读者也相当于成为《独步遐想》的“半作者”,才能读出“打开心扉、呼应涵泳”的较大收获。

  记者:《独步遐想》是很多长短文章的结集,那代表作是哪篇呢?

  易柯明:我最看重《天人七序——人类文明的总体传承》。这篇文章怀抱中华复兴文化理想,立足人生在世的整体精神价值,继承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融合西方社会关系学和权利义务平衡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哲学观。文中写到:“从宇宙起步,依天人七序履行对人类文明的总体传承,落脚到个人,鲜明形成三个层面的价值,深深沁入一生的体能、智商与情商。首先是理想层面——信、梦、志。其次是规范层面——情、理、法。然后是品质层面——真、善、美、用、新、度。此三维价值标准,是社会人生真谛的细化,统一于——好”。或许,“天人七序”是关于信仰力、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一种可行的思想框架,能够对人生在世有整体启蒙的精神力量。这篇文章,首当其冲地证明了《独步遐想》一书的根本立足点,是以人类文明为信仰。曾有一位彭姓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后,说“《天人七序》不像是作者写出来的,像是被文明召唤出来的”。我的妻子看完这篇文章,又在《卷后记》读到我的如下心里话,禁不住流下泪来:“文明,这个人性教化的伟大产物,让一切有价值的无生命都变得有生命,让一切有价值的短暂生命都延长为青春永恒,并让一切的活力灌注贯通,流淌成上善若水的血液般的精神价值,日日夜夜滋润我们的生命时光——带着人文梦想活着,真好!我愿意永远做一个被文明召唤出来的孩子,哪怕最终只是一名贻笑大方的顽童。我将继续独步,只要每有遐想,都愿回赠给教化了我的文明体系。”

  记者:《独步遐想》勒口注明,作者是湖南宁乡人,刚才提到的《红三角记》一文,显然写的是您的家乡。除此外,书中还有哪些作品跟宁乡有关呢?

  易柯明:《独步遐想》还收录了《五彩沩山》长文,较之2011年在《长沙晚报》的整版刊发稿,作了新的充实,增加了有特色的补遗板块。《顾名思义》中,前宁乡县诗词协会会长徐哲兮先生,以及其他多位宁乡人,都见个性化风采。而《四序父子情》,对少奇同志及其他宁乡籍著名革命家,和状元易袚等,都有视角与前不同的新意表达。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特约记者 肖猛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