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奉璋老师正在修理仪器
□文/图 龚再蓉 贺琼
40多厘米长的巨型验电笔,相信许多人并没有见到过。12月16日,在玉潭中学的仪器室内,记者却见到了这样一件难得一见的仪器。据该校师生称,上课时用作演示,来认识验电笔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显得十分方便,隔老远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件深受师生欢迎的仪器,由该校仪器管理员马奉璋制作。并且,其制作成本仅1元钱。这件杰作,是马奉璋用心做好仪器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通过不断修理、改进与自制仪器,全面引导师生科学使用各种仪器,他在默默做好仪器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为玉潭中学全面推进全县“两型”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从不轻易报废,他3年多时间修好仪器1000多件
马奉璋今年65岁,于2010年起担任玉潭中学的物理、生物仪器管理员。3年多来,他一直坚持自己动手修理各种出了问题的仪器。到目前,经他修好的仪器达1000多件。“在马老师的眼中,极少有完全报废的仪器。一件损坏再严重的仪器,他也能找到价值。”对于马奉璋的工作,玉潭中学师生普遍持这样一种观点。对此,他却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受损的仪器修起来并不难,关键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勤快人。
由于总是把修仪器的事情挂在心头,马奉璋养成了“捡垃圾”的习惯。废泡沫,旧海绵,小木块……许多东西,别人看起来是垃圾,他却喜欢捡到仪器室备用。一次,一个平行板电容坏了,不能再使用。他一查,是后面的固定座断了。于是,他找来一块小木头削成恰当大小,替代原来的固定座,使这件仪器恢复了原来的用途。
仪器室内,有150个电火花计时器。这些仪器,盒子里面有一个线圈,原来用热熔胶固定,很容易脱落。脱落后,线圈在盒子里晃动时,容易使连接线断开。发现这些情况后,马奉璋未雨绸缪,在每个盒子里面塞两小块废泡沫卡住线圈,连接线断开的问题自然不会发生。
在维修仪器的过程中,马奉璋也遇到过一些难题。对于这些难题,他总是抱着不予解决不罢休的态度。记得才到玉潭中学不久,在清理仪器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一个洛仑兹力演示仪坏了,被丢弃在一边。包括电阻、电容、整流二极管、电位器、变压器等在内,这件仪器共有50多个部件,相当复杂。他从网上查到这件仪器的电路图,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检测分析,最终确定是一个电位器出了问题。找到了症结所在,他便上电子元件店和电器修理店找配件。由于规格型号已过时,他跑遍了县城的多家店子也没找到。“肯定要修好,哪天上长沙去找找看。”3年多过去,在马奉璋心里,一定要把那个洛仑兹力演示仪修好的决心一直未改变。
设法加以改进,30年前出厂的仪器如今依然很好用
在马玉璋所管理的仪器室内,有不少二三十年前出厂的“老古董”。在他的精心管护与巧妙改进下,这些“老古董”依然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离心轨道,是在物理教学中演示机械能守恒的重要仪器。在玉潭中学的物理仪器室内,记者见到了三种不同的离心轨道。其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第一代双轨离心轨道,于1984年出厂。由于具备更直观、更便于学生观察、更方便操作、更好存放等特点,与后来的第二代、第三代离心轨道相比,这种老仪器更受玉潭中学师生的欢迎。
2010年9月,在维修改进双轨离心轨道这件仪器上,马奉璋是花了不少功夫。当时,有一截活动的轨道不见了,他便找来铁丝折成相应形状,并请人焊接好。配套的金属球滚动性大,容易丢失,他便在固定轨道的底座上开个洞,上面再配一块活动的金属片。这样,把金属球放进洞内,再用金属片一卡,便不再跌落。经他一修一改,这种最老的双轨离心轨道,使用率反而最高。
平时,马奉璋喜欢逛废品店。他说,在那里,很容易找到仪器维修时所需的配件,有时甚至能找到仪器的替代品。而这些,根本不用花钱。在他管理的仪器室内,就有几个从废品店而来的电容器。这些电容器,都是他从废旧冰箱上取下来的,用于电容器内部结构观察、储存电荷演示等实验,效果相当好。
加强科学管理,400多名学生一个学期只用1克碘
这个学期,玉潭中学初三班级的学生已动手做了近30堂生物实验。在这么多学生实验课上,仅损坏了3支玻璃试管。这样低的损耗,在许多同行看来,完全可称得上“奇迹”。“其实,原来也不是这样。有一次,一堂学生实验课下来,有20多支试管被损坏。”马奉璋告诉记者。一查原因,导致那些试管坏掉的原因都是洗涤方法不恰当。从那以后,他特别注意向相关老师强调试管的正确洗涤方法。特别是新来的老师,就如何洗涤试管,他总要手把手地教一两次。
加强科学管理,就能减少损失,就能降低实验成本。从事学校仪器管理工作多年,马奉璋在这方面有着深深的感悟。对于一些仪器的操作要点,他都标记在仪器上面,提醒师生按要求操作。每次实验之后,哪怕是细线、橡皮筋之类的东西,他也会及时回收,以备下次再用。
对于每个实验的药品配备,马奉璋也总是在满足实验需求的基础上对用量加以科学控制。初中生物课,安排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学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如何科学配备碘液这种药品,曾是他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通过上网查询,得知600倍的碘液最合适。碘液配制后,他根据每组学生一次实验的用量,用30毫升的滴瓶盛放。这样,1克碘配制的碘液,足够400多名学生使用一个学期。
每天上班时间,马奉璋总是守在仪器室内,一有空就修理、改进或设法自制仪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学校节省了不少费用。做好这些,他从没向学校多要一分钱报酬。对此,他这样表示:“仪器坏了,就是舍不得丢。修好了,方便了师生,就有成就感。”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