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辉县长(前排右二)考察宁乡十三中建设
10月23日,全县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在宁乡十三中举行。图为与会代表现场观摩高三教研公开课
近20个社团组织,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图为足球队课余活动
每年一度的新生20公里徒步越野活动,旨在磨练学生意志
生动活泼的大课间活动,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氛围
2013年宁乡十三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高考一本上线47人,二本上线329人,三本上线525人,艺术考生二本上线85.8%,艺术生上线率再居全省第一;学考正考合格率达98.7%,首次列全县第一;学期巩固率达98.7%,学年度巩固率达97.3%。同时,随着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学校连续两年在宁乡县政风行风测评中获得优秀单位,获得了县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县优秀班子、县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教育工会先进单位等称号,并迎来了长沙市六中、浏阳市一中、浏阳三中等13个省示范高级中学的考察,今年9月22日,省教育厅组织100位省示范高中校长来校参观学习,办学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十三中的进步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培育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发展环境。
在高效课堂的舞台上,培养合作与竞争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是落实一个“引”字,开眼界、转理念。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等8所等名校学习,到北京、上海参加全国老师专业成长研讨会和新课程培训。学校经常邀请各地名家来校讲学,如先后邀请山东昌乐二中课改中心主任黄华、长沙市教科所副所长雷建军、长沙市数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夏远景等专家来校讲座,组织长沙市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来校进行观课、议课,邀请长沙四大名校的特级教师来校指导教学工作。
二是落实一个“研”字,赛参与、赛成果。为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特别重视校本教研工作。从教研形式上,推出了比武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听推门课、同课异构课;从活动形式上,建立了每周二、三的第七、八节课分别为文科和理科教研活动的推进时间表;从活动机制上,学校教研处每周一公示教研信息,周二、三派专人督查教研活动,周四总结反馈教研情况。学校全体专任教师100%参与课堂教学研究;三年来学校先后有4项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获奖或立项;学校被评为湖南省信息课题优秀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三年来,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有80篇次获国家奖,1086篇次获省、市级奖励,其中有部分公开发表。在高效课堂教学比武中,化学教师罗红、数学教师周莉萍、政治教师严富军、音乐教师王述强分别夺得对应学科的第一名。
三是落实一个“培”字,赛进步、赛成长。近年学校新招聘了16名青年教师,为引导青年教师成长进步,实施了青年教师“拜师”制、上汇报课制,积极推荐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县的赛课,青年教师成长很快。如刘兰波老师获省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董文老师获长沙市创新实验教学赛课一等奖,刘建平获长沙市地理赛课一等奖,董文、刘建平获全县高效课堂赛课二等奖,他们全部是参加工作1--2年的青年才俊。学校现有全日制研究生6名,为此成立了“研究生同盟”,引导他们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
四是落实一个“带”字,赛活力、赛学习。在高效课堂的探索中,确立了“三步六环节”导学案教学模式,走上了教研组公共教学资源共享的快车道;摸索了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ABC三个层次搭配、文理搭配、目标引领的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合作竞争、互帮互学的学习机制;建立了优生为主体的“学科班长”制度,实现了“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的学习管理目标。
在特色教育的舞台上,培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是社团活力四射。按照“辅导老师到位、活动场地到位、活动时间到位、组织管理到位、资金支持到位”的“五到位”制度,在原有青橄榄文学社、紫风铃广播站的基础上,新建设了创新社、合唱队、舞蹈队、武术社、足球队、篮球队、炫睿街舞社、博弈棋社、枫杨吉他社、白豚艺术公社、三叶草环保协会、读书社、校报社、礼仪队、国旗班等17个社团,学生参与社团率达60%以上。社团的蓬勃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如创新社科技创新作品获国际奖励4项,国家级奖励112项,省级奖励86项,市级荣誉124项;申请专利80项,授权45项。再如学校的青橄榄文学社,相继被评为湖南省“百优”文学社团和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五十佳单位。文学社社刊《青橄榄?溯源》,已出刊32期,被评为全国校园刊物特等奖。
二是科技创新别样红。学校践行“创新改变世界”的特色教育思想,通过抓队伍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科研课题建设、互动交流,建立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立体机制。创新教育初见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长沙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单位”,4次获“长沙市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连续10年获“宁乡县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先进集体”;《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填补了创新教育的因为创新教育成效突出,今年全市的科普活动启动仪式在该校举行,宁乡县首届科技创新县长奖颁奖典礼也在十三中举行。
三是艺术教育播名声。学校践行“艺术点亮人生”的特色教育思想,塑造艺术教育品牌。通过设施+名师、大课+小课、教学+表演、专业+德育、活动+示范的模式,形成艺术教育的完整模式。艺术教育成效卓著,艺术生高考本科上线率每年达80%以上,十余年来,为高校输送了1000多名艺术特长生。学生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8个,县级奖励89个。
在心态教育的舞台上,培育具有向心力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是让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幸福。学校注重培育各类先进典型,让先进典型成为学校培育向心力的正能量。学校每学年度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积极开展“教学能手”、“课件能手”、“校本研训积极分子”、“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等评选活动。
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利用艺术特色学校的有利条件,注重在艺术和育德之间寻找契合点,有效地探索了“艺术育德”的新模式。利用学校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平台,积极介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以艺术家的成长故事育德;定期组织学生传唱经典红歌、排演经典剧目,以艺术家的作品育德;邀请名家大师到校讲座,以感受知名艺术家的人格魅力育德;定期组织艺术生为附近社区残疾儿童、孤寡老人慰问演出。有真情实感的活动育德,深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让家长感受到关爱的欢乐。学校大力提倡家访,要求高中三年,教师至少要完成一轮家访。如袁宏武老师,去年暑假耗时30天,驱车4000里,完成全班家访;姜炼文老师今年暑徒步家访20余户,家访的足迹遍及沩山、龙田、巷子口等西部乡镇,是教师家访活动的典范。在教师不断的家访中,家长切身感受到了学校对他们的子弟的关注与关爱,对学校从不同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因此有了一支重要的教育同盟军。
四是让师生感受到生活的优美。提升服务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位师生的期望,更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保障。学校投入10多万元建立一个“第四服务部”,专门在三个大食堂关门后补充营业,并为师生提供蛋炒饭、面条、米粉、馒头、包子、水饺、玉米、盖码饭、油条、蒸菜等,让因训练耽误就餐的运动员、艺术生等,也让那些因洗澡、洗衣服或学习耽误就餐的同学们,也让那些三节晚自习后喊“饿”的同学们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特别是生病学生通过提前预约在此可吃到病号餐等。今年上学期,学校下决心建设了校园空气能动力系统,把热水、开水全部送进了学生宿舍,学校没有投入一分钱,而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项目。今年暑假,学校投入60余万元进行了“煤改气”的改造,更加清洁方便,每年能节约成本20多万元。该校正在计划明年上半年为全部学生宿舍安装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杨旭 周立峰 李勇仁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