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人气越来越旺。10月13日,一批游客正游览密印寺。 郑光辉 摄
“放7天假,店内生意天天爆满。4号中餐,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多,接待了22桌游客。实在是忙不过来,还有好几桌只能讲好话,让他们到其他地方去。”10月12日,国庆长假已结束多天,沩山集镇华威酒店的老板刘谷良还沉浸在假期那生意好得出奇的氛围中。他表示,在沩山集镇经营餐饮业18年,是第一次碰到这样好的生意。7天长假,沩山接待游客2.8万多人次,令当地的所有餐饮、住宿门店天天生意火爆。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正是沩山实现大建设向大发展转型的一种强力展示。年初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沩山乡党委政府率领全乡干群全力谋求发展要素的全面升级,为乡域发展成功转型创造了备受称赞的良好条件,添注着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两带两为”加强队伍建设,沩山发展有了更强的合力
干群拧成一股绳,是促进一方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中,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所起的作用尤为关键。沩山的发展,再次诠注了上述规律。“两带两为”是沩山乡党委于去年启动的特色党建活动,基本内容包括“机关带基层、我为景区树形象,党员带群众、我为景区添光彩”。年初以来,该主题活动在沩山继续深入推进。围绕这一主题,包括组织全乡党员到花明楼、关山等地参观学习5次,通过机关党员包村组、农村党员“帮三联十”机制与群众“结对认亲”等在内,乡党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使全乡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普遍得到有效提升。
沩山乡西元村村民陈雪冬,因患胆囊扩张多年不能体力劳动,家里十分困难。今年,乡党委书记蒋改平亲自带领当地乡村干部多次上门为其排忧解难,使其生活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这个村的不少地方都是沙性土壤,不大适合种植茶叶,但适合种植玉竹等中药材。今年下半年,在村干部的组织下,高石初等多名党员带领20多户群众种植玉竹,培育致富新产业。至10月10日,种植面积已超过50亩,而今年的目标面积是100亩。
千方百计加快安置速度,让每一户拆迁户尽早过上舒适生活,是沩山乡党委政府今年特别注重的一项工作,也是当地党员干部为民解难的一个重要内容。2011年以来,全乡共拆迁房屋247户,至2012年上半年已安置80户。2012年下半年起,该乡把剩余167户的安置工作作为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至10月10日,已安置149户,安置面积2.2万多平方米。
在肖家安置区,高国祥家那两空三层的新房的主体已经完工。他家原来住在沩山集镇老街,其房屋于2011年被拆迁。“安置区内的房屋布局,道路、绿化等都有专门的设计,住在这里肯定会相当舒适方便。大量工作做到了位,绝大部分拆迁户都感到满意。”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打开了话匣子。正是这种普遍满意,使得当地今年建新房的拆迁户特别多,目前正在建设的就有30多户;也正是这种普遍满意,使得拆迁户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大力支持当地发展,使沩山的发展拥有了更为强劲的干群、党群合力。
创新模式优化秩序管理,沩山发展有了更美的环境
旅游胜地,直接决定着优美环境在沩山发展中的特殊意义与重要地位。为此,该乡通过扎实推进,大胆创新,在生态建设与集镇管理等方面精心培育品牌,获得了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广泛认可。
在沩山乡,环境卫生整治得到全方位持续推进。建立并实施了“宣传入户、创评到组、奖惩到人、保障到村”的工作机制,通过“一日一督查、一月一评比”的督查评比和“户分类、组收集、村分送、乡中转”的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创造性引进实施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内容的村级环境卫生“6S”管理。
在沩山乡,生态建设得到全方位持续推进。按照“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总体目标,实施“五年绿色家园”行动,全面封山育林,上半年投入130万元植树7万株,打造了“人才林”、“功德林”、“拥军林”等3个义务植树基地;着力打造全省首个“拒塑”乡镇,印发宣传单5000份,设立宣传牌50块,发放环保袋2万个、环保竹篮1000个,全面“拒塑”成为了越来越多沩山人的日常选择。
在沩山乡,控违拆违整治得到全方位持续推进。今年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3次,拆除违章建筑1200平方米。
在沩山乡,集镇秩序整治得到全方位持续推进。“五个一”(一份公开信、一份门前三包责任书、一份限期整改通知书、每月一次集中整治行动、一套长效机制)工程强力实施,开展专项行动21次,有效规范了集镇交通和经营秩序,成功跻身市级集镇管理示范乡镇行列。
刘谷良是沩山集镇的老居民,已在这里居住了28年。他认为,环境水准的大幅提升,是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一年多来,不管是广告牌设置、门前三包,还是背街小巷保洁,都是更为到位,游客来了自然更为舒心。
来到沩水村,对沩山优美环境的打造会有细致认识。从年初起,该村全面引进环境卫生“6S”管理模式,并实施“村干部包片,组长包组,党员包户”的推进机制。在聘请3名环境卫生保洁员、2名环境卫生宣传员的同时,由2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担任督查员,每月逐户上门督查一次。根据督查结果,每月评出十佳户与十差户,并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在村部公示栏公示。在注重创新的同时扎实抓好常规动作,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结果就是全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深度改善。如今,在全村范围内,白色垃圾已见不到半点踪影。村主任高洪青深有感慨地说:“更为重要的是,全体村民的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村民普遍主动缴纳环卫费,特别是原来意识较差的那部分村民有了很大的触动。5月份,全村有6个十差户,到8月份只剩下3户,有的还由十差户直接升级为十佳户。
内拓外引助推产业提质,沩山发展有了更旺的人气
旅游与茶业,是沩山的两大主导产业。近几年,众多项目建设的高效推进,强力夯实着两大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基础。年初以来,该乡通过精心引进优质项目、全面拓展产业品牌空间等措施,着力助推产业提质,为乡域发展凝聚着越来越旺的人气。
10月10日,记者来到沩山乡八角溪村西安组,只见八角溪山泉水厂正在紧张推进,面积4000平方米的厂房主体建设即将完工。据现场负责人介绍,该项目预计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生产瓶装饮用水、果汁饮料和茶饮料,设计年产量为5万吨。
年初以来,围绕产业提质这一中心,沩山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至9月底,成功引进了八角溪天然山泉水厂、西部印象工程、中汇茶油、金沙现代农庄等5个项目,完成合同资金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2亿元。
注重培育内生动力,力促品牌的不断提升,是沩山乡推动产业提质的又一重要渠道。通过深入发掘佛教文化,构建特色平台,旅游产业品牌得到进一步培育。其中,以寺企合作办学的方式,举办培训班16期,“沩山讲坛”特色不断彰显。结缘大米、平安福果和群众文化艺术汇演等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经过多年积淀,沩山的茶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基地建设上,其茶园总面积已接近2万亩,管理、采摘和加工水平全面提高。今年,全乡共产干茶35万公斤,实现产值8800万元,茶农人均收入3300元。在取得扎实成效的同时,沩山人也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在茶叶产量、营销网络、市场份额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沩山茶业才可能真正迈上一个新台阶。今年,当地致力开发黑茶、夏秋茶等新产品,400亩的标准化茶园基地成功立项,湘茗和亮沩农业实现重组并新建科研楼和加工车间,都是寻求突破的具体展示。
沩山茶业正憋足劲谋突破的发展势头,在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雪钦的身上能有十分明显的感觉。今年,该公司的沩山毛尖收购加工量比去年增长了30%,并销往德、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并且,出口茶的加工销售和夏秋茶的试制双双获得成功。同时,作为该公司与省茶业公司联手打造的全新平台,河西走廊茶业有限公司具备将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的畅通途径,其优势不断凸显。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他到湘西、湖北等地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效的考察,回来之后便着手推动当地茶业的转型。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只有走品牌茶与出口茶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沩山茶才会真正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明年,将在基地附近建6个出口茶加工厂,由长沙沩山茶业有限公司和河西走廊茶业有限公司与茶农签订收购合同,大面积实施机械化采摘,大规模加工夏秋茶,有效解决茶叶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到时,沩山的茶叶产值能够翻番,一亩茶园能抵得上现在的两亩。
无疑,就整个沩山发展来说,更加充分地实现从大建设到大发展的成功转型是最重要的课题。乡党委书记蒋改平向记者表示,接下来,沩山将顺势而为,以打造养心胜地、幸福沩山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管理秩序、充实景区内涵;更将借势而上,精心推动沩山发展的市场化、开放化,激发景区活力,加快沩山由大建设向大发展的转型步伐。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李锡泉 龚再蓉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