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听晨钟暮鼓 看大沩风云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3-09-16 09:46:55
—分享—




  现代社会的烦扰令许多人身心疲惫,当人们试图找回平和的心,佛教的禅修似乎为都市人指明了一条路。9月6-8日,县民宗局、县宗教文化交流会组织省内30名知名作家来到密印寺,开展为期三日的“密印寻禅”活动。作家们与僧人同吃同住,喝茶、抄经、讲课交流,深度体验解读密印寺的历史文化。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而得到这样一个给身心充电的机会———在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淡雅的香气中,与崭新的自我相遇!

  满怀着对清净生活、新鲜空气的期待,我们三天两夜的“密印寻禅”从6日下午四时开始。从宁乡县城出发,乘坐1个多小时大巴,沿宁乡至涟源公路西行70公里,于暮色苍茫时分爬上葱翠的大沩山,进入一个盆地,气象豁然开朗,一座宏伟的古寺映入眼帘,这就是有名的沩山密印寺。

  在车上,发起组织本次活动的县民宗局局长胡宇向远道而来的作家们简略介绍了密印寺的情况:密印寺创建于唐朝,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相传唐朝著名风水大家司马头陀云游到宁乡,见沩山峰峦奇伟,林木密茂,是一福地,就上江西百丈山告知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派灵佑到沩山开拓。灵佑来沩山禅坐七年,沩山毫无变化,便怅然下山。当他走出数里停步小憩时,忽然从山上窜出一群虎豹,阻住去路,灵佑只得转回沩山。现山上留有盘团石、回心桥,相传就是灵佑当年的遗迹。不久,百丈禅师也到沩山,见这里林海苍茫,决非几个僧人所能济事,于是上疏朝廷,请求派人开拓。当时,正是唐朝佛教昌盛时期,唐皇即命丞相裴休召各大寺院僧众,聚集沩山,辟山开田,兴建寺宇,盛极一时,密印寺建成后,又有佛教史上著名的沩仰宗祖来此传法住持,遂使它闻名全国,远及东南亚和日本。

  在密印寺门前的停车场下了车,步行5分钟,便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寺庙大门。寺庙门楼有三层,中门书有“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的联语,额书“般若道场”。另外,中门上还挂了“十方密印寺”牌,墙上书有“祖意”、“禅心”。一进门,便有种远离尘嚣之感,呈现在目前的,是一个不小的广场,广场两边各有一个上香亭。作家们忍不住感慨道,建这么大的广场,可见当时密印寺香火之旺。前来迎接我们的能远大师笑答道,大广场自然有它的用处,遥想当年“相国裴休前来闻道,声誉大扬,学侣云集,遂于此敷扬宗风达四十年之久”。

  能远大师领我们穿过广场来到万佛殿旁边的一座安静的四层小楼——僧寮,我们在一楼接待处一一签到,每人领了一件宽松舒适的海青服,还分配了一个法号。接着,我们上楼,每间房的门上都贴了名字,大家一一找到自己的房间,放好行李,“密印寻禅”之旅正式开始了。

  当晚,是寺院提供的接待晚宴,大家和平常一样围桌而坐,菜也很丰盛,只不过全素,豆腐、豆角、木耳、冬瓜等常见的青菜,我们这一桌的人特别厉害,大家说着“光盘”行动的口号,把每一样菜都吃了个清光。

  晚斋后,大家三三两两在院内或出到院外的密印寺广场散步。我趁这时光,跑到几个多年以前就听说过大名,并拜读过作品的知名作家身边,忐忑地和他们打招呼并介绍自己。写作了《沧浪之水》、《因为女人》、《曾在天涯》等著名作品,现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阎真原来那样儒雅帅气,平易近人;以《官运》《待遇》《心腹》等官场小说闻名的肖仁福则给人智慧的长者和邻家大伯的感觉;留着一把大胡子的彭国梁让我开始以为是寺院的大师;还有贺晓彤、杨里昂、宋元、李冬山、胡启明等著名作家,让我小小地过了一把近距离接触名家的瘾。和蔼可亲的市作协主席唐樱开心地对我说,这是很有创意的一次体验活动,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和创作,难得聚在一起,现在能有机会一起交流、游览,是一次愉快、放松身心的旅行。

  按照安排,晚上7时整,大家穿上海青服,来到僧寮二楼禅室,一边喝着大师们精心准备的茶,一边听密印寺住持贤心法师讲法。贤心法师认为:放松、自在、喜悦就是禅,他说这次寻禅的方式可以开创探索研究禅学的新思路,并肯定这次交流活动是他到密印寺以来感觉最好的一次。

  晚上9点,都市还是灯火阑珊的时刻,在寺庙却已是熄灯、止静时间。伴着习习山风和寺院晚钟的声音入睡,失眠都会奇迹般地痊愈,贺晓彤大姐说,她平时总是要到凌晨两点才入睡,没想到,在这里,九点就能进入梦乡。她说,也许是远离了城市喧嚣的氛围,也许是旅途劳累,而更多是寺院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僧寮房内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现代都市人离不开的电脑网络。

  凌晨4点半,密印寺还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清脆的打板声音就伴随着能远师父的身影出现在僧寮的甬道上,打板声催促着我们起床,也回荡在空寂清冷的山谷里。这是寺院每天响起的第一个声音,板声先缓后紧,由开始地似远古的地方沉重、缓慢地传来;到后来的紧凑急切,在耳边嘈杂作响,大家都迅速地起床,简单洗漱后,先后朝万佛殿走去。踏着晨曦走在空寂的寺院内,浓郁的桂花香扑面而来,夹杂着鸟雀鸣声,清晨的密印寺更像一杯清茶。

  早课,我们学习修行者的基本礼节。从最简单的拱手行礼到合掌低头到五体投地,大家认真地做好每个动作。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正式地学习佛教礼节,原来简单的礼节也包含了许多规则。我们在僧人带领下,双手合十,随着低沉和缓的佛乐,诵念经文,一时间,我根本跟不上法师们流畅的梵音,反倒是安静地聆听,能够感受着法师们无喜无悲,无感无伤,无以名状,无可形容的悠扬佛号。

  早课后打板过堂早斋,大家排排坐,一碗粥,几种素菜,一个馒头。在我们的饭桌前,有几位僧人端着饭菜汤桶来回地走。如果有什么需要,不要说话,只需要把吃干净的碗往前一推,就会有僧人给你盛上。以往吃饭,喧闹敬酒碰杯声总是此起彼伏,纵然满是山珍海味也食不知味。此刻,偌大的一个斋堂,听不到有人说话,听不到咂嘴的声音,偶尔能够听到筷子与碗磕碰的声响。慢慢的,心也就平静下来,细嚼口中的食物,素食亦能带来满足感。

  上午,仍旧是禅室交流。作家们从梵呗说到音乐 从迷说到悟,迷什么就悟什么,在此时,交流是享受,是精神放松的盛宴。

  作家尹胜表示:这是一次非常特别且有创意的体验,轻松的文化交流获益甚多,这是一个值得常来的地方,作家们感受都很多,作家们的表达对推介密印寺会很有帮助。

  “这里生活简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可以说是心无杂念,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来自桃江的盛世芙蓉说。

  “由于各方面的压力,现在的都市人群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灵需要修补”,阎真说,生活禅最核心是要静心和净心,通过这两点来开启思维和改变我们的人生,到生活中去面对生活,而不是在洁净的地方躲起来。

  作家方雪梅强烈建议要向外界推荐“密印寻禅”项目,列举了环境好、设施好、氛围好、活动内容特别,离省城近等理由。

  7日下午的抄经,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是第一次抄经,非常地专注,生怕抄错了一个字。因为法师说,只要错了一个字,就必须重新写,整个禅室内,静得针掉下来都听得到。我们抄写的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很快,有的作家就抄好了,我县对佛学颇有研究的著名作家姜福成,平时也一直坚持练习书法,他的经书抄出来,就是一副漂亮的书法作品,尤其难得的是一字也没有抄错,大家纷纷走过去欣赏、赞叹。

  抄经结束后,作家们自由游览,慢慢品读密印寺。寺院万佛殿内万尊贴金佛像镶嵌四壁,千姿百态、灿若群星;后山高高矗立的千手观音高达99米多,塑金身,坐莲台。头顶祥云生瑞气,心怀慈悲济天下,手执净瓶扬甘露,脚踏莲花渡众生。远处,有起伏的山岚和田畴阡陌;近处,有排列整齐的古香古色的临街商铺;眼前,则是密印寺的屋顶,飞檐走角、雕梁画栋。强烈的阳光照在黄色的瓦片上,折射出道道金光。身后,是唐朝宰相裴休手植的两颗千年银杏,树心中空,却依然枝繁叶茂,给我们撑起一片清凉,一处僻静。

  7日晚上,作家们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参禅。参禅是消除心理的烦恼与妄想的最基本方法。在法师的带领下,大家排成两列,盘腿面壁而坐,沉静冥想。原以为静坐并不困难,谁知没多久,腿就开始麻木酸疼,浑身难受,只想站起来动一动。这时,大家才体会到,“静”比“动”要难得多,累得多!或许,这就是人生?平平淡淡才是最不易的。

  8日上午,贤心法理为每位作家祈福,祝愿大家和谐幸福,短暂的“密印寻禅”三日之旅就结束了。

  拍完合影留念后,大家开始告别密印寺,贤心法师送到停车场,告别的一瞬,阳光照下来,作家们说这是佛光,又纷纷与寺院师傅合影。

  再次回首,深深向山门凝视,耳边回响着法师的一句话:放下并不是放弃,只为轻装前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