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乡经济高速发展,指标连年递增,其中不乏部分乡镇后发赶超、频繁发力,但纵观全县,各乡镇发展态势不尽均衡,如何有效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实现良性发展,我作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异地筑巢实现利益共享
异地经济的核心是遵循“跳出农村抓项目、乡镇工业城区办”。对于宁乡来说,巢已经筑好,随着金玉工业园的动土,飞地招商的架势已经拉开,接下来,就是各乡镇各显神通,实现乡镇招商、城区落户、税收分成、共同收益。
1、促进基层干部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⑴破除体制梗阻。推行县乡两级财政分税体制,对于落户金玉工业园的项目,谁引进的税收归谁。对招商引资上项目贡献突出的乡镇村给予资金奖励,并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
⑵出台文件下放权限。前段时间,有企业咨询,乡镇招商过程中提出的优惠政策是否可信,乡镇是否有独立决策权。根据这种现象,应通过正式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下放给乡镇的权限。
2、通过产业聚集实现就地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要素多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中,但随着大城市成本越来越高,产业“下沉”式有望成为未来趋势。随着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企业“下沉”创造了有利条件。吸引大型企业到宁乡进行“下沉”布局,让企业和当地农民各得其所。一方面,农民接受培训成为产业工人,收入稳定,生活成本低,有助于实现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企业用地成本低,用工实现本地化,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
⑴出台政策促进成熟企业走进乡镇。尽快出台企业落户金玉工业园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以增强成熟企业进入乡镇的动力。对落户乡镇的成熟企业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甄选目前在工业布局规划区内的集镇进行试点,增强企业的动力,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
⑵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率先走进城镇。劳动密集型企业适合失地农民或农民工的二次就业,县人社局要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的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使其适应岗位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使其适应城镇化进程。
二、规划引导加强村镇建设
1、明确功能区划。对农村生产、生活用地进行区划定位;一是加强引导。利用3-5年的时间,有效整合利用农村宅基地资源,加大农村社区推广建设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适当居住,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二是强化监管。新建扩建项目必须严格遵守功能区划和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日常监管,逐步形成规划有序、美丽生态的新型村镇格局。
2、规范土地流转。一是引导农民自觉自愿推动、参与和支持土地流转。大力引导和鼓励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担当土地流转主力军,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二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转申报、核准、签约等流程,保障流转依法依规。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行政命令拉郎配;三是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立法,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为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打捆资金提质设施配套
中央的一系列“直补”政策使乡镇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2007年,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减免农业税、特产税、村提留、镇统筹等一系列惠民政策;2008年,国务院开始对粮食、农资、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大多数采用直补方式进行。由于直补资金是普惠制,几乎人人都该享受,部分村干部为了回避矛盾,搞虚报和平均主义,既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又助长了虚假、“和稀泥”等不正之风,同时还纵容了农民的慵懒情绪。由于上级资金使用分散,发放到每个农民手中的资金少,投入在生产和改善生活条件方面就明显不足。
把“撒胡椒面”式的惠农资金打捆使用,在不挪用、串项的前提下,整合放大到推进项目的刀刃上。把惠农资金集中在乡镇府或者村委会,按照农民意愿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管理,或者用于广大农民的医保、社保;顺应城镇化发展方向,把农村房改补贴由在村建房提升到农民在城镇建房上。
四、链条发展形成循环经济圈
1、龙头带基地,基地保龙头。蔬菜、水果在外运过程中会降低产品的新鲜度,而猪、牛、鸡鸭等在外运过程中会有掉肉现象。从消化宁乡本土的农副产品起步,大力引进国内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入驻,减少原材料外销在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已经入驻宁乡的企业,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其在当地采购原材料,带动农民种养殖。
2、引导项目在筹建阶段结成“儿女亲家”。让企业由单兵作战向互为依托发展,增强聚集效应。如大成桥的新西兰奶牛加工牛肉后的副产品鲜牛骨,可以引进提炼胶原蛋白钛粉的公司消化;在温氏鸡场等基地养殖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加工鸡肉制品、蛋制品以及用蛋壳生产生物钙的制药企业;青岛啤酒、亮之星等企业酿酒后的酒糟等又可以为养殖户所用,使所有的原材料都能够运用到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环节当中,在县域内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圈。(作者系县发改局副局长)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田奇晖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