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之下,山之大者数十,而沩最著”,这是清代著名学者陶汝鼐所说,可见沩山的名气之大。沩山是湘中名山,地处宁乡西陲,拥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与美丽的景点,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而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沩山擂茶其色味、功效、制作方法,以及饮茶习俗等,更是无不让领略过的人感怀其香甜可口和古朴浓郁的文化韵味。
盛夏炎炎的七月,记者来到沩山,对沩山擂茶的渊源以及发展传承进行了采访和了解。
源远流长 代代相传
沩山最繁华热闹之处,不外乎密印寺景区。听说记者想寻找会做擂茶的师傅,被询问的当地村民笑了。“我们沩山家家户户都能烧上一碗正宗的擂茶。”得知记者驱车七十多公里,专门来采访了解擂茶,热心的村民将记者带到了沩山金玉擂茶馆老板苏玉莲面前。
苏玉莲是沩山村村民,今年46岁,她妈妈是当地有名的擂茶高手。小时候,她每次看见妈妈擂擂茶,看到擂茶棒在妈妈的手中飞转自如时,就羡慕得不得了,擂茶棒和擂钵碰撞时发出的声音成了她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到了15岁时,苏玉莲开始学着独自制作擂茶,经过30年的实践和研究,她的擂茶技艺目前已堪称是沩山最好的了。
苏玉莲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沩山擂茶的历史渊源。据她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字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祺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就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沩山擂茶是沩山的特产,是沩山人勤劳而智慧的创造,一代传一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苏玉莲不无骄傲地说。擂茶味道香甜可口,具有祛热解暑,驱寒健脾,疏肝理肠,润肠通便,补肺益气,助脾长肌,理气调中,止咳化痰,通血脉,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滋阴壮阳之功效,吃了它不仅能解渴,还能充饥,甚至能治好轻微感冒,而且,营养也很丰富。特别是沩山擂茶大部分原料为沩山所产,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硒元素等成份,具有抗癌抗衰老等作用。
香甜可口 回味无穷
“擂茶的制作用料很讲究,农家在制作擂茶时,都是选用自家产的上好原材料。”苏玉莲一边解说,一边向记者演示了擂茶的制作过程。她先将茶叶置于擂钵中,用擂棍磨,擂碎后,再放加入生姜、胡椒,擂时加少许冷开水,再加入花生、绿豆……15分钟的细心碾磨,20多道工艺,一锅香甜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这是最‘货真价实’的无污染绿色饮料。”苏玉莲用开水给记者冲了一碗香气四溢的农家擂茶,并告诉我们,擂茶原材料选用的都是自家产的农产品,制作过程也是纯手工,保证原汁原味。一碗下肚,记者感觉甜润在口,余味无穷,一路的疲劳也消失殆尽。
由于苏玉莲的擂茶好吃,很多游客和村民都会慕名而来。5年前,她便在密印寺前开了一家金玉擂茶店。苏玉莲平时一个人打理店铺,每天坚持凌晨六点就起床烧开水,然后开始擂茶。如果遇到密印寺搞大型祈福活动,她要一边擂茶,一边卖茶,实在忙不过来就会在附近雇几个村民帮忙。 “味道鲜美,跟小时候喝的擂茶是一样的感觉。”游客李先生在喝完苏玉莲泡的擂茶时说,他也是在沩山长大,后来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但是,在外思乡的他最怀念的就是家里的擂茶。这次回来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李先生表示非常满足。“我觉得大家喜欢喝我的擂茶是因为我的材料比较充足,而且放的花生、玉米、黄豆等都是自己种的,原材料用得好,茶自然好喝。”苏玉莲开心地告诉记者,她的擂茶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也是先用沩山茶叶置于擂钵中,以擂棍磨之,擂时加少许冷开水,以润滑而好擂,再放入芝麻,继续擂;待擂至茶叶、芝麻都成糊状后加入花生,再擂,直到花生全部擂散了,再加入生姜、胡椒,继续擂至全部擂成茶浆即可,全部擂制过程需15分钟以上。因为在擂茶过程中,需使用双手力量持续,常会汗流浃背,初学者因力量不均匀控制,擂了两三分钟就会频频休息,而老手知道如何控制力道,所以不用换手,即可一气呵成。
苏玉莲还特别向记者介绍了制作擂茶不可缺少的两样工具:擂棍和擂钵。在研擂过程中,会有擂棍成分也同时磨入擂砵中,因此擂棍要求一定要用可食性木材,一般都是由老茶树杆做成的,因为茶树柔韧性好,不易折断,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根擂茶棒只要保管好,可以用几代人,有的甚至可以世代相传。这种擂茶棒经过反复地使用,颜色还可以发红发亮,看起来很像一件艺术品。擂钵则是一只口大底小的敞口型土陶瓷的钵子,里面有一层层浅浅的沟,用手摸会感觉有些扎手,就是这些沟在起主要的作用,才能擂出那么好喝的茶料。
永世传承 弦歌不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示礼的风俗。凡有客来,主人定会捧出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这是必到的礼仪,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重俭朴,主客在饮茶时共叙情谊,其乐融融。善良、好客的沩山人也继承了这样的礼仪,每逢亲朋戚友,甚至只要是稀来的熟人到家,都要烧上一道擂茶进行款待。尤其过年过节、办喜事,家中有人过生日,或有工匠在家,更是必烧此茶。
在向记者演示完擂茶的制作过程后,苏玉莲又详细介绍了擂茶的几种吃法。一是吃清茶:即以勺舀茶汤入中型碗中,不另加配料直接食用,如工作劳累,出汗很多者,或想喝纯擂茶者,以此方法喝热茶,可立即解渴,身心舒畅;二是加料吃茶:以勺舀茶加入碗中加至七分满,再加入去皮的熟花生,炒豆子、玉米、芝麻等配料即可食用,食之,莫不令人啧啧称赞是人间美味。
苏玉莲说,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中午午睡一觉醒来,喝上一碗用井水冲的擂茶,那种清凉的感觉会从头一直沁到脚后根,浑身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感。晚饭后一大家子人忙完了活,洗漱后坐在一起乘凉时,再来上一碗擂茶,那种享受也只有生活在农村里的人才能体会。农闲时节,邀上左邻右舍的人,聚在一起擂一钵茶喝,边喝茶边聊家常,东家长西家短的,时不时地还能听到几声爽朗的哈哈声,那也是村里人难得的休闲时光。客人来了,能喝上主人家精心准备的擂茶,那会是客人们莫大的荣幸,一路的疲劳就会一扫而光。外来沩山的人初吃此茶不大习惯,但吃得几次,就越吃越想吃了。沩山人的擂茶不仅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亲朋和邻里之间的感情。“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怎么做擂茶喝了,嫌麻烦!我女儿今年23岁了,在外地上班,虽然她也很喜欢喝擂茶,但是她不会做!”苏玉莲担忧,自己打磨几十年的擂茶技艺会后继无人,但她转而又说,沩山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制作擂茶,相信总会有年轻一代,将这门技艺好好传承、发展下去吧。
提到沩山擂茶的未来发展,沩山乡政府宣传委员郑光辉说,沩山擂茶将录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沩山将以此为契机,将沩山擂茶紧扣沩山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在密印寺景区特色商业街设立几间门店,作为专门的展销地点。通过与旅游业结合的方式,逐步加大专业擂茶手艺人的培训,加大对擂茶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把擂茶作为沩山旅游特色产品来打造,丰富旅客旅游体验内容。
告别苏玉莲,走出沩山密印寺景区,回首间,那毗卢峰下历尽岁月沧桑、高大雄伟的万佛殿仿佛在诉说着沩山擂茶千年飘香的不老传奇;抑或在期盼先祖留传下来的这一民间茶文化瑰宝永世传承,弦歌不绝。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宋秀闺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