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市“章子客”李月泉给记者示范打章子。
由“章子”演变而来的金银珠宝首饰。
雅福银饰厂珠宝工人在加工首饰。
唐市,古称“麻园县”,历来以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闻名。上世纪80年代,“打”遍天下的“章子客”更是使得唐市这个古老的集镇声名鹊起,富甲一方。著名的金银首饰品牌张万福、克拉海洋的创办者都是从唐市的“章子客”起家的。近日,记者来到有“中国金银首饰工艺之乡”之称的唐市,对这门古老手艺在当地的发展和传承进行了采访了解。
打章手艺代代相传
来到唐市的一条繁荣小街,听说记者要寻找章子客,街上的人都笑了,“我们这条街的人都会打章子。”后来记者了解到,唐市有2万多名“章子客”!打章子的技术由父传子、兄传弟、叔传侄,在唐市,几乎每个人都能对打章子说出个一二来。而唐市“章子”的发展,就是靠着这种广泛的普及和家族的传承,一代一代,日趋壮大。
为记者演示打章子的是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李月泉。拧眉思考了一下,李月泉决定为记者打一个银戒子。只见他拿出一小粒银子,左手用镊子夹住,右手用小铁锤丁丁咚咚地锤起来,一下轻,一下重,锤得很有节奏,一会儿,银粒子变成了小银条。对着光,李月泉眯着眼睛看了一下银条,然后加温再锤。他点燃一根蜡烛,取出一根铜吹管,就着烛火,鼓起嘴吹气,将烛火吹到银条上软化银子。“老一辈打章还用这种铜吹管,年轻一代都不用了,用‘皮老虎’。”他解释说,“皮老虎”里面灌着燃气,用脚一踩,吹火筒出火熔化银子,方便许多。
软化了的银条被李月泉嵌入打章箱上的条形码中再次敲打定型,不久,一根很薄、中间稍宽、两头稍窄的银条成型了。李月泉拿出一个戒子套筒,把银条围着套筒绕起来,并从上捋下,变戏法似的,一枚银戒子便落在他手上了。接着是抛光,手摇抛光器就装在箱子底部,吱吱呀呀一番摇动,李月泉得意地笑着把一枚银光闪闪的银戒子放在记者手上,并说:“送给你做纪念。”
李月泉说,剩下的就是雕刻了,戒子上刻名字、手镯上雕花都是细活,很费眼神。因此,好多章子客不到60岁便不能干了,“因为眼神不行了!”
在李月泉打章子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加工一枚章子要经过30多道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6个环节:熔料、切材、打型、刻字、打磨、抛光。如果说“吹火棍”与“皮老虎”完成了最初的“熔料”程序,接下来的5道程序则是展示真正的手艺了。而抛光又是章子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打型、刻字一般从艺不久的人都能掌握,但抛光环节直接影响到一枚章子的美观和效果,也真正能体现出一名“章子客”手艺的娴熟程度。抛光之前要经过打磨,打磨又分为几个过程,名字打好以后,需要用陶凿和砂纸打磨成不同形状,先粗陶,再细磨。
整套加工过程中,李月泉一直情绪饱满。然而,当记者问及目前唐市老街上还有多少人能完整地演示这套工艺时,李月泉依然饱满的情绪里分明流露出些许失落:“现在像我这样年纪的,完全用老工具把这一套(工艺)演示出来还可以,但从我们以后,年轻人他们能掌握这一套的就难找了。”
背箱“打”天下
唐市“章子”,源于清末,然真正闻名天下,却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打”出来的。
李月泉1983年开始加入“打章子”行业,他虽然有着30多年的从业经历,但却没有背过黄布袋。据他回忆,当时背黄布袋的艺人在唐市老街有很多,大部分唐市人加入“章子客”行列都是从加工铝坯到铜坯的“箱式”制作开始。刚刚开始背黄布袋打铝料的时候,唐市街上可能只有20-30人左右,等到打铜材料的时候就有几百上千人了,后来发展到有70%以上的人都从事这一行。
说到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打“章子”,李月泉说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打章子”收入相对较高,当时国家干部只有10-20块钱一个月,而背黄布袋到乡下打一枚“章子”就能收两到三毛钱。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开始放宽“农村劳动力可以外出”的政策,是形成唐市“章子客”效应的主因。改革开放使得“章子客”们被禁锢多年的思想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大胆地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章子客”们瞄准了金银首饰加工的巨大市场。他们挑着担子、握着锤子、带着模子,年初出门,年末归家,走遍了山山水水,用他们辛勤的汗水为人们创造着美。
唐市村李宁波今年49岁,1979年开始外出“打章子”,到1990年的10余年里,他挑着担子走遍了我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每一个省、市、区。“外出‘打章子’不管怎样说都要比在家种田好,收入要高得多。”李宁波说,“一年干下来,我的纯收入最少也有2万多元,在外虽说受了不少累,但增长了见识,挣回了票子。”如今,李宁波回到唐市集镇上开了一家首饰模具店。
外出的“章子客”们人平一年的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唐市集镇上绝大部分的楼房都是靠“打章子”盖起来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县城盖起了楼房。老粮仓镇政府作过统计,2012年一年,仅通过邮局从外地汇回老粮仓镇的款项,平均每天就超过5万元,这些钱主要是由“章子客”们挣回的。多年在外打拼的日子里,“章子客”们为唐市赢得声誉的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创业赚取了第一捅金。
唐市章子红遍全国
数百年来,老粮仓人以打章作为外出谋生的主要途径养家糊口,发家致富。这些“章子客”凭借一双巧手打章子,挣回了票子,盖起了房子,开上了车子,还使得“唐市章子”的名号遍布全国,更“打”出国门,“打”到了俄罗斯、蒙古、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我们祖辈在这里打章子,打章业快速发展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李月泉告诉记者,“解放前,人们以刻木章子为主,后来刻铜、铝章子。改革开放使得‘章子客’们被禁锢多年的思想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大胆地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章子客’们瞄准了金银首饰加工的巨大市场,结果不少人成功了,唐市‘章子客’的名气也出来了。”据其介绍,唐市“章子客”许多在周大福、老凤祥、雅福等珠宝店做过工,有些人赚了钱便自己开店,成了大珠宝商。
金玉堂,我县县城开得最早的珠宝首饰店之一,其董事长戴寿军就是来自唐市的“章子客”。戴寿军从1989年开始搞首饰,在外面到处跑。看到外面,特别是看到江浙很多人开始把打“章子”做进商场,舒舒服服收入又多。想到自己背着东西在大街上四处打,非常辛苦收入又没有保障。有了传统的手艺,却不如人家过得轻松,收入更比不上人家,是不是可以利用老手艺把生意做大一点呢?戴寿军想到就做,可等他把“章子”做进商场后,人家又开始独立开店了,有的还打出自己的“品牌”。富于创新精神的戴寿军自然不甘落后,回到宁乡后就开始开店、并打造出“金玉堂”的品牌。
正是有了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金玉堂”,“天缘”“老凤祥”“宁乡大金行”“人民金行”等珠宝店相继进入,一段时间里宁乡县城刮起一阵珠宝首饰开店的风潮。在相互竞争的推动下,各店纷纷创立自己的品牌,“人民金行”负责人介绍,在现有品牌中,“张万福”尤为惹人注目,目前,在国内市场加盟其旗下的店面就多达约500家。
戴寿军说现在宁乡,全国各地都有唐市的“章子客”转型成现在的老板,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据统计,如今“唐市章子”在全国各地开设的门店有6800多家,品牌达300多个。
老手艺成了大品牌,年轻一代对“章子客“的诠释使人们感到欣慰。不管是源于章子而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形成的各大珠宝首饰品牌,还是县非遗产办为非遗工作不负历史重托的庄严承诺,又或者是县委、县政府把粮仓变为金仓的大产业传承,从来就不曾将它——唐市“章子”、唐市“章子客”淡忘。
2011年,老粮仓珠宝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宁乡西部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入园的企业有6家。“唐市章子”已顺利申请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各地从事珠宝首饰加工销售的唐市人依然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增无减,一个集研发、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及鉴定于一体的中国中部鼎级珠宝产业基地正在形成。数百年的传承孕育了老粮仓独特的珠宝文化,以唐市“章子客”文化为核心,老粮仓珠宝文化正逐渐走出长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