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不下单位的工作,习惯不了北京的饮食,接受不了高强度的学习压力,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这是我们这批人初到北京的第一反应。然而,随着被课堂所吸引,被教授所折服,我们乐此不疲的重复于课堂、食堂、酒店之间,如同高三备考状态般紧张投入,突然发现,15天,真快!
还没能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好好领会;还没能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好好感悟;还没能将久违的学生情怀好好重温;没来得及去天安门广场感受升旗仪式的肃穆;没来得及去国家大剧院享受京剧的魅力;没来得及去国家体育馆体会奥运的尊严,当大脑被各个流派的学术思想火花碰撞逐渐充实,“公共管理高级研究班”课程已然接近尾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告诉我:广而告之的不叫机遇,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取胜,必须未雨绸缪、养产业;《政务礼仪》告诉我:真诚、准确、自然是政务礼仪的最高境界,大象无形,从无意识——有意识——无意识,无痕迹的礼仪才是个人的魅力所在;《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告诉我:当干部,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准确定位,观念、品质、能力便是干部的素质,“上善若水”,随遇而安、甘愿吃苦,勇于往低处走,便能抓住机遇;《十八大与未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告诉我:行政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改变党管社会的方式,建设服务型、创新性、学习型政党,冷静的看待存在的问题,科学的解决现实的矛盾,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梦是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告诉我:关注目标、学会反思、多角度思维、懂得探寻,便是创新;《“三农”问题分析》告诉我:人力资源反哺农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统筹城乡发展、转型品牌农业,是解决当前农村问题的关键;
《卓越领导力和执行力建设》告诉我:领导力和学历、职位高低、财富多寡、身体健康无关,却与性格、习惯、行为、观念、心态、认识和学习有着直接的关系;思想不变,所有措施都是苍白的,懂得创新变革、有效沟通、高效执行,并具有影响力,方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分析》告诉我:真正的高手,是能够把看似矛盾的东西完全统一起来的,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用我们的生命让别人活得更好,是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
《国学智慧与领导韬略》告诉我:让有本事的人死心塌地的为你服务,这便是智慧;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拿自己的主意、轻个人得失,这便是领导韬略;《新型工业化》告诉我:由信息化带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类型,是新型工业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高产品加工深度拉伸产业链条、以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我们任重道远;
《政府公共关系和媒体策略》告诉我:“态度+行动”是最好的危机处理方式;不向媒体打开正门,他便会从偏门进去;以维护公众的利益和真正解决问题为基本点,我们在行动,便是最明智的态度;
《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告诉我:“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所为、有所不为”,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学会用运动的方式减压、建立阳光心态、适应社会的需求、拥有积极的认知策略,我们方能永葆身心健康;
《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告诉我:产业升级要破解煤电油运、水话路气、农林牧渔、区域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带给我们的困扰;结构调整要遵循细致化、动态化、系统化、时序化、强制性、程序化、民主化、创新领先和企业支柱力量原则;
《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告诉我:让别人听懂是目标,用朗读来提高语言能力是方法,掌握过去、现在、将来的应急模式,走遍天下都不怕;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告诉我:科学预测人口规模、避免城市功能分区过于明显、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这样方能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告诉我:把政府越位的地方彻底退回来,把政府缺位的地方彻底补上来,中国的结构调整正展示新的方向;用改革释放经济的活力,用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壮士断腕,阵痛之后,必将收获彩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告诉我: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走民主法治之路,建立自由开放的利益表达,求同存异,才是符合发展要求的政府;实现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这样方能破除二元结构;
《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腐败=垄断+自由裁量权-问责;程序是正义的蒙眼布,只有排除外界干扰,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应急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告诉我:但凡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缺陷造成的,一旦发生,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提升应急水平,制定修订应急预案是抓手、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是基础、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是关键、建立健全法制是保障;《政府投融资管理》告诉我:问题=机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分析环境找到自己可以利用的机会,知道钱在哪里、懂得怎样找钱,不断更新观念、明确推进梯次,发展便有出路;
……
一次次成功经验的借鉴、一个个血淋淋教训的吸取、一个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一次次激烈的课堂讨论,一个个新思想的闪光,我们在热烈、和谐、紧张、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被点燃,在老师的潜移默化和不经意的点拨中,我们豁然开朗。“磨刀不误砍柴工”,厚积方能薄发。用开放的视野去看待新观念,用真诚的态度去接受新思想,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新形势,用务实的作风去推进新发展。我们异口同声“清华,我还想再来一次。”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田奇晖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