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在我走过的岁月长河中,印象最深的一座桥是南门桥,“夜来听风雨,晨起看落花”,可以说,南门桥伴我度过了青葱岁月中最美好的数载时光。
70年代初出生在沩水河畔的我,自幼便对桥有一种情有独钟的痴爱。每看到一座桥,哪怕是乡野山间的小小石板桥,也要停下来细细品味,流连往返。后来选择上宁乡师范,也不能不说因为知道,宁乡师范的校园就在离南门桥不远处。当我顺利考取宁乡师范,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我安置好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跑步到南门桥上,倚栏而立,雀跃欢呼:“南门桥,我来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间,20多个年头过去,昔日的青葱少女,而今已华发初生;染尽岁月风雨的南门桥,却变得越来越妖娆多姿、雄伟坚固了。
在宁乡师范的三年,除了刮大风下大雨,几乎每个黄昏,我都会来到南门桥边散步几十分钟,或静静地眺望江面,什么都想又什么都不想;或沐浴着江边的晚霞,凝神构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句;或听那些在江边生长的年岁已久的老人娓娓动听地讲述南门桥的故事。此去经年,很多记忆都模糊、朦胧了,但关于南门桥的一些传说,因着对她的挚爱,却仍清晰如初。
记忆里,一位常在南门桥边算命的老先生告诉我,明朝隆庆六年以前,从南门过河到对岸,全靠木筏摆渡,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有位叫李清照(此李清照非彼李清照)的文人,曾经写有描述当年过渡情景的一首诗:行至沩江边,危险怀当年。行客愁往来,黄昏唤渡船。冲波划小艇,出没似惊鸢。乘船犯风险,常惊箭脱弦。为了摆脱过河不便的困难,于隆庆六年(1572)在城东南处阳春台前的藓花岩下,开始架设木桥,从此有了木桥飞渡,有如玉带漂空,即命名为“玉带桥”,乃今日南门桥的前身和它的乳名。由于长年风侵雨蚀,木桥当不可耐久,加之桥面太窄,也不利通行。隆庆二十五(1591)年,有知县刘善谟与全县绅商共同商议,决定改木桥为石桥,并移址南门口。要修建一座横跨百丈的石桥,实非易事,由于经费不足,费时六年竟未修成。正当人们一筹莫展之际,其时有一位叫李廷清的农民,毅然将自己一生辛苦佣工,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百两纹银捐献修桥。李廷清的义举感动全县绅商,大家纷纷解囊捐助,终于凑足纹银一万余两,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建成26个石墩,并用花岗石条块盖面的第一座石桥。因为县城的镇名为玉潭,而桥下又系玉潭,便改“玉带桥”为“玉潭桥”。到了清代咸丰元年,山洪暴发,玉潭桥受到洪水冲击,有桥墩倾斜,岌岌可危,县人又捐资修复。这次垒石为柱,改成24墩,架石板相连接,桥宽增至一丈,高两丈。经过这番扩建,较以前牢固多了。
民国十三年(1924),正是端午节那天,沩江上游,又一次山洪暴发,冲堤倒屋,淹死人畜无数,也冲垮了石墩石面的玉潭桥。当时,宁乡人在外从事军、政各界的要员甚多,盛极一时,家乡遭遇如此洪灾,大家对桑梓倍加关注,纷纷倡议,捐钱募款,修复石桥。时任粤军上将前敌总指挥的洪兆麟(农民出生,西冲山人氏)一人就捐银元逾万元,有了雄厚的资金,桥次年就修复完工。因桥在南门口,又改“玉潭桥”为“南门桥”,这就是南门桥名的由来。这次修复的新桥,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景观,桥头两端各立石狮两个,桥中设石砌“化字亭”一座,导示人们要尊重文化,敬惜字纸。另铸“铁牛”一对,卧立于“化字亭”两厢,每空桥墩上嵌铁蜈蚣一对,均视为镇桥之物。全桥结构坚实,气势如虹,文人墨客诗词赞颂,盛极一时。前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在玉潭高小读书时,作过《咏南门桥铁牛》七律诗一首:南门桥上双铁牛,瞪眼竖角望河州。狂风吹来毛不动,暴雨淋时汗竟流。青草遍地常闭口,金鞭抽身岂回头。牧童空有绳和索,昂首江边孰敢收。
自明朝隆庆年间始,迄今历史三百多年,南门桥曾两迁桥址,三改桥名,多次重修,及至1969年,再一次洪水冲毁全桥,又历经五年修复成能通汽车的宽阔钢筋水泥大桥。而今,时逢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高楼林立,市容焕然一新,随着沿江风光带的建成,南门桥又进一步得以修缮,桥面增宽加固,两道洁白的玉石栏杆排列两边,雕龙琢凤,蔚为壮观。今日的南门桥,固若金汤,对今后抵御洪水,量必秋毫无患。
昔日的南门桥,本来还有两道独特的景象,为其他地方所不及,若保留至今,堪称文化古镇一大特色,。一是南门桥上下两岸的“吊脚楼”,不像凤凰那样几根木条靠岸斜撑而成,伸向河中一点点。而沩江河岸的“吊脚楼”,离岸至少有30平方米伸向河中,每户一间住房整齐地挨着排列;另一道景观,在南门桥上首岸边,有一道几十级的麻石阶梯铺设到河边,接着设有用花岗石方条搭成的五列间隔相等的“跳板“,每空宽约两米,有高到底分级沿向河心,任其河水涨落,市民在此汲水、洗菜、漂洗衣物,都不致湿鞋,实属一项惠及市民的便利之举,可惜毁于一旦。
在青春的记忆中,南门桥美,美在历史,美在民情,美在大自然。放眼今天,南门桥更美了。她的周边,拥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海博·星河绿洲、东城首座、新外滩、锦秀兰亭等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宽广平坦的马路……往日生活在南门桥两岸的人们,现在住的是比旧时皇宫还要好的房子,过的是比以前财主还要好的生活。且不说街道上来往如梭的各色汽车、摩托,且不说鳞次栉比的各类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且不说沩江上游弋的豪华汽艇,只要看看家家户户拥有的各种现代化的高档电器、沿江风光带广场花园以及沿江风光带上休闲的人们一张张满足安祥的笑脸,就足可以看出,宁乡人民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安宁。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刘淑兰 图/杨干秋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