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取义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天地清明之意,其具体时日是根据历法推算而来,往往在农历二月下旬或三月上旬之间。但清明又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怀念和祭奠逝去的亲人大体就是这个节日的主题。
然而,因中国之大,论其习俗却颇有些异同。例如有说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的,亦有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的,寒食节为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故不能生火煮食,只能寒食。还有将寒食节又称作插柳节的,有旧典载称“京城人家皆插柳满檐”。“十里不同俗”,即是宁乡境内也有些区别,大体沩江水域均可在清明前三日上坟,而靳江流域则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不宜烟火,故也不能上坟焚香秉烛。不过,湘中地区大体习俗还是接近,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头上去祭奠,清扫松枝败叶,或拿锄头把坟茔修整一下,都是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尊敬。
清明节上坟叫“挂山”,即是在坟头上插上一枝用白皮纸剪出花纹的纸钱样长串,大意可解释为时令已进入雨季,为先人送上雨具,以为遮风挡雨之用。沩江流域以清明前三日挂山为恭敬,故说“前三日送去的是伞,后三日送去的是斗笠”,当然前三日就是都可以上坟挂山的。民间一向重视清明节挂山,甚至还有站到逝者立场的民谚:“不望年,不望月,只望清明一树白。”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扫荡,清明节曾一度被淡化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气候的变化,清明节逐步复苏,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每当清明前后总可见车辆载途,络绎不绝,甚或拥堵不堪的景象。
传统文化的复苏对凝集民族共识,营造社会和谐应该是有些益处的,但从近些年清明节的所见所闻看,却也不尽人意。
其实,节日的本意在于人心,你能有心,就是对先祖的一份敬意,但有的人竟也大操大办起来,甚至有借此炫富之嫌。他们把大捆大捆的鞭炮纸钱送上山头或陵地去燃放,制造了许多垃圾,也增加了不少空气污染。去年清明,我在100里车程中竟看到10余处山地失烧,一路浓烟滚滚,大量的植被被焚毁,这不能不说是十分心痛的事。
今年清明回去挂山,我想一不放鞭炮,二不烧纸钱,只挂纸串以达意,但找了好多家都买不到用皮纸制作的挂山纸串儿了。家家出售的是大红大绿的用塑料制作的大灯笼、大绣球,每支十几元、几十元不等,商家们推荐说:一年才一次哩,先人坟上还舍不得花几个钱?
这哪里是舍不舍得花钱的问题呢?大把大把的塑料丢到坟头,年年如此,怎生了得?这一不传统,二不环保呀,怎么就不能做一些皮纸的呢?正当我纳闷之时,有人告诉我:“皮纸的太贱,卖不起价钱,没赚头哩!”
哦,我猛然醒悟,现在不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吗?这又怨得了谁呢?
原来这钱不仅可以腐蚀人心,也会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味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姜福成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