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侧残存的房屋从东往西。
极富特色的龙首纹饰从东往西。
三月,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记者沿着只能容一辆小汽车通过的弯弯曲曲的村级公路,来到偕乐桥镇八石村高茅组,见到了思慕已久的翼洛祠。错落的民居,寂静的村落,不高的山,山上清一色灌木,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记者都觉得这是一座最普通不过的村庄。偶有一条狗摇着尾巴狂吠着奔出来,表达着对陌生人来到它的领地的不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一个令人不曾想到的普普通通的村落,却有一座很有特色的祠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据记者来之前从县文物部门资料查证,冀洛祠是一座典型的清末建筑,坐东朝西。东西长15米,南北宽23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45平方米,建筑以麻石条为基础,青砖为主体结构,顶盖小青瓦,屋檐的滴水处有黄褐色的瓦当构成、麻石立柱,原为四合院结构,解放后分配至个人,现大部分的原建筑已被拆除,仅存有戏楼和南侧厢房等部分还保存有房屋八间。祠堂的大门和南侧的偏门都是麻石结构、双页木板门。南侧厢房封火垛为麻石狮兽,迎面绘有古松、云纹等雕饰,栩栩如生,工艺水平很高;戏楼所用木材较为结实。古朴、典雅、原生态,典型的清末建筑,是这座祠堂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现代社会,到处都烙上了现代烙印,在这样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却还存有这样一处古民居,历经一百余年风雨侵蚀而不改其貌,实在让记者感到惊讶和慨叹!
当记者走进祠堂仅存的南厢门,一位八旬有余的老者颤巍巍地迎了出来,老人叫黄雪庄,世居于此,和妻子一起守护着这座古老的祠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牧歌、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只是,岁月已经无情地在他们脸上刻下了印记。老人耳有点背,记者要大声在他耳边喊才能听得见,虽然如此,老人依然常常答非所问,好在老人思维还算清晰,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着他对这座守护了数十个春秋的民居所了解和知道的一切。
记者从黄雪庄的话语里了解到,2010年,一位黄姓当地村民拆掉了该祠堂的中间部分,建起了一栋两层小楼,生生将冀洛祠腰斩!房子建起来后,该村民离开村子到长沙打工,房子无人居住,只余下了一座空宅。记者随着黄雪庄的目光看去,但见青砖、石柱横七竖八倒伏在地上,石柱上还雕刻有游龙祥云等物,四个人也抬不起来的厚重大门板已不知去向,大门上方,据说有一块雕刻的木质龙头,做工极精美,可惜的是,它已随着房子的拆迁而不知去向。凝视着眼前雕梁画栋的石柱,记者仿佛感受到了当年这里的热闹繁华。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切,如今都已不复存在。
黄雪庄老人还告诉记者,他的爷爷黄涤文曾经为建祠堂挑过地基,黄涤文出生于光绪九年,也就是1884年,算他十五岁时参与挑地基,距现在也有110年的时间了。百年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一代人而言,却足可以改变一切。那时,黄姓是当地的大姓,一直到现在,黄姓仍然在该地根深蒂固,占据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达百分之八十之多。黄氏族人血管里流着共同的血液,家族观念普遍很浓。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牵头,估计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振臂一呼,要建一个公共的祠堂,应者云集,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栋有着20多间房子,在当时应该十分富丽堂皇的祠堂很快建成了,成为族人活动的中心。由于这里环境好,吸引了很多燕子来落户,这种代表吉祥的鸟很受族人的喜爱,大家就叫这座祠堂为冀洛祠(谐音燕落祠),久而久之,这个称呼便一直流传到今天。
祠堂不但是黄氏家族祭祀的地方,也是族里的学校。黄雪庄老人便是祠堂这所学校的弟子,在这里读过4年书。老人告诉记者,他们读书时,学校是他们的天堂。本姓弟子在祠堂读书不要钱,外姓学生来读书,便要收点学费。祠堂共4个年级,每个年级有10多个学生,一大群孩子聚在一起,读读书,做做游戏,非常开心。
古老的冀洛祠还见证着一种浓重的爱国情结,记者在冀洛祠偏厅内堂屋墙壁上发现了一首作者为黄曼瑜的“抗战诗”,透过沾满尘世沧桑的字迹,辨认出该诗作于1942年,至今已有71年之久,但岁月的风霜并没有将这首诗的风骨销蚀掉,它依然完整无缺,依然正气凛然,依然琅琅上口,依然散发出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华光。诗曰:家乡何用久勾留,半壁江山旦夕忧。强寇侵吞无止日,不覆金瓯势不休。血性男儿应奋起,存亡生死此关头。睡狮力大宜早醒,休待国亡变马牛。倭寇横行暗无日,失地同胞任意留。寇性好淫真如兽,到处强奸不掩羞。男儿女儿同一杀,尸横遍野无人收。大好家乡田与庐,轻轻付与敌人手。君不见东北与东南,锦绣河山世罕有。当时只恋家乡好,不肯从戎作怒吼。而今寂寞乡村里,人烟绝灭无鸡狗。英雄监此当预计,愿保家乡与田畴。去去去!!!莫移游。男儿报国拼一气,沙场鏖战雪奇仇!雪奇仇!家乡何用久勾留(曼瑜1942)!
看到记者一字一句地辨认、抄录着墙壁上的诗词,黄雪庄在一边乐呵呵地介绍,作者黄曼瑜系当时冀洛祠老师,去世也才十多年,老家在冀洛祠附近的一个村子里。71年前的黄曼瑜,年轻气盛,才气逼人,面对日寇的入侵,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的现状,为了唤起民众,黄曼瑜精心创作了这首长诗。全诗激昂慷慨,琅琅上口,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统一。“血性男儿应奋起,存亡生死此关头”。“男儿女儿同一杀,尸横遍野无人收”,对当时的形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最后几句“去去去!!!莫移游,男儿报国拼一气,沙场鏖战雪奇仇!雪奇仇!家乡何用久勾留!”鼓励广大青年投身报国,共斗敌顽。在这首诗的下面,还有一幅很大的壁画,内容也是宣传抗日的,据当地村民介绍,为了怕鬼子看到图画后报复,该图画好不久后就被铲掉了,只留下了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完全看不真切了。至于文字,因为日本人看不懂中文,就保留了下来。
记者离开翼洛祠的时候,黄雪庄老人追出来问:“什么时候可以搞点钱来修这个屋?”他说,很多人曾经来看过,就是不见有人来修。现在虽然翼洛祠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一砖一瓦都被保护起来了,但仅仅只是将之“保护”而不修葺,也许,要不了多久,冀洛祠就将归于尘土,永远地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