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 糕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2013-03-11 16:50:55
—分享—

  “拜年,拜年,粑粑向天,冒得粑粑,四个铜钱。”这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在乡下过年,粑粑之重要。而乡下俗称的粑粑,亦即年糕。没有年糕,年就似乎不成其为年。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主人家上的第一道菜,一般都是年糕。

  年糕大致呈圆形,个头有大有小,稍厚;一种呈长方形,吃时需切成块。主妇将锅洗净,在锅边浇一通猪油,将切好的年糕排上去以文火煎,煎到微黄时,翻边继续煎。待到年糕里里外外煎得香喷喷、黄灿灿时,主妇便会将一碗预先准备的红塘水倒下,盖上锅盖烹煮,待水快要煮干,揭开,用锅铲搅几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大功告成了。迫不及待地伸筷,那种又烫又香又甜的感觉立刻电一样传遍全身,使人幸福得哆嗦。

  年糕是由糯米和普通米混在一起做成的。虽然糯米产量不高,但那时的生产队总要留几亩田专种糯米,然后每家分上若干公斤。离过年只有几天了,此时乡下的年味越来越浓,这时候,主妇将精心准备的糯米按一定比例配上普通米,加水浸,磨成浆,盖块白布沥干,然后蒸熟,这样做出来的年糕可以放置一段时间不坏。说来容易做来难,做年糕其实不是一件易事。农村有石磨的人家不多,附近仅有的几户要供周边那么多人家磨浆,就得排队按顺序来。东家磨完了,西家接着磨,主人家磨盘吱吱呀呀的响声,那几天里就要响到深夜,还要提供茶水等。不过,来磨浆的人家说得客客气气,有石磨的人家也觉得是一种荣幸。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样一来,邻里关系更融洽了。甚至,平时关系交恶的人家,通过借用石磨,达到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目的。这时候,石磨不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成了人际关系的融合剂。

  有人说,打铁推磨撑船下井,是天底下最苦的活。别的工种,辛苦程度如何我不甚了了,推磨我是深有体会的。要将食物压碎,磨盘的重量可想而知,大的磨盘上百公斤,小的也有数十公斤。磨盘分上下两扇,下面的那扇相对固定,推着转的是上面的那扇,两扇磨盘之间有纹饰,以增大磨擦系数,达到更好磨碎食物的目的。要推动这样的磨盘,不仅要有较大的力气,且要有相当的耐力,推磨者一般为两人轮换,一人坐于磨前推,两手交替,推不了多久就会两臂酸麻,另一人将食物伴水一小碗一小碗放到上面的磨孔里,一般每推一至两圈放一碗,两人之间配合需默契,如果不默契,不但更累,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小时候,我曾多次随母亲或奶奶去推磨,总是推不了几下就两臂酸麻,不得不替换下来,那么一大桶糯米,也不知母亲她们是如何磨完的。随着年龄增长,力气变大,我反而没有了推磨的机会,甚至,我有很多年没有见过推磨的场景了。

  粉磨好并沥干了,将粉在案板上反复揉至烂熟,然后撕下一小块,搓成一团,两手一拍,一个粑粑就成形了。将其一个个放到竹笼上,再放到锅里,下面放水,盖上锅盖用蒸气将粑粑蒸熟。一笼蒸熟了再换另一笼。蒸年糕的日子也是农家提前过节的日子,一家人围在灶前忙前忙后,累并快乐着。刚刚蒸熟的年糕松软可口,入口即化,加点红糖,那味道,真是绝了!主人往往还要叫上邻居来尝鲜。当然,并不是每一笼年糕都蒸得好。有时候,由于糯米较少,做出来的年糕糯性不够,啃不动。或者红糖数量有限甚至没有,年糕的味道就要大打折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古老的磨盘越来越从我们的视野里淡出。农村里已经很少有人种糯谷了,即使种,也是作为糯米偶尔食用。市场上的年糕,品种丰富,价格便宜,十元钱即可购一大袋,哪里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去做?且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年糕只能算普通食物,虽仍受消费者青睐,地位远远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了。至于到亲戚家拜年,像过去一样送年糕或打发年糕的事,基本不可能发生了。就连送酒送肉送糕点也省了,一概以红包替代。简单是简单了,但我总觉少了某些味道,至于是什么味道,我却一时答不上来。

作者:贺小平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