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招工难”与“求职难”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戴爽飞 刘淑兰 编辑:陶湘 2013-03-06 11:41:49
—分享—

  

人头攒动的招聘会现场

中南精密机械公司老总现场举牌招工

  “找行政职位的人多,但岗位挺少。”2月28日,在县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大厅一角,来自南田坪乡的叶小姐一边浏览招聘信息一边郁闷地说。她已接连跑了三次人才招聘会,却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春节过后,应聘招聘高峰再次到来。县人力资源市场从2月17日至2月28日,就连续举办了3场“春风送岗,才聚宁乡”新春招聘会,应聘者如潮。据县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遏飞介绍,3场招聘会,已有100多家用人单位进场,提供岗位过万,进场人数也已突破1万,但仅有2000人左右与企业签定用工协议。记者发现,在供求两旺的表象中存在尴尬:大量低端普工鲜有人问津,而高端技术岗位应者寥寥。一边是求职者叹息工作不好找,一边是用人单位抱怨招人难。

  求职难原因

  一难在收入达不到预期。玉潭镇学庵社区的陈小姐是去年刚大专毕业的学生,学的是动漫专业。陈小姐说她到人才市场来只是打算碰碰运气。“没指望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文员之类的岗位我也愿意干,但待遇都很低,咨询了好几家公司,都是1200元至1800元之间,而且还要加班。”来自煤炭坝沙子坡村的钟先生正在寻找与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的招聘信息,钟先生之前一直在沿海地区工作。他告诉记者,想在宁乡就近就业。但咨询了几家公司,发现宁乡与沿海工资待遇相差较大,在沿海他月新过万,在宁乡五千都难达到。像陈小姐和钟先生这样,嫌待遇低而难找到岗位的很普遍。

  二难在无一技之长。来自巷子口镇官山村的周先生目前在一家超市做勤杂工。不过,他还是来寻找更合适自己的工作。现在他每月只有1600元的工资,“和同龄人相比,我挣得太少了,所以想找一个更合适的工作。我还年轻,希望能学一门技术,这样以后工资就不会这么低了,最好能找一个正在招学徒工的,这样一边挣钱还能学到技术。”坝塘镇油麻田村的张先生在人才市场转了一圈,已满50岁的他发现根本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我没有手艺,只能干体力活,但现在很多体力活都有年龄限制。”无一技之长,年纪偏大,的确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招工难原因

  一难在高端技工难找。“用工非常紧张!”三星机床工具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先生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如是说。三星机床这次计划招聘铣工、钳工、电焊工、质检员、销售等员工共约60名,但到快结束的时候,有意向报名填表的求职者仅28人。“我们公司是科技型生产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要求比较高,而现在高级技术人才和好的销售人员,真的可谓一员难求啊!”张先生说,为了缓解用工紧张,公司决定自己招聘一批学徒进行培训,培训期间发一定生活补助,培训5至8个月后进行考试,通过考试合格的就转为正式员工,享受公司“五险”待遇,月薪可达3000至6000元。因为报名迟了没有申请到展位,求贤若渴的中南精密机械公司老板黄先生举着招聘启事在现场招聘车工、铣工、钳工等技术工人,但直到接近散场也未找到一名合适人选。黄先生说,他们需要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好工人,只要能胜任,给的都是高薪。

  二难在一线普工难找。银太纺织人力资源部经理黄小姐告诉我们,银太纺织需要招聘410名挡车落纱工和辅助工,但报名登记的才40多个。紫龙湾、通程、琪胜养生等大型服务企业大量招聘服务类员工,因为月薪在1100至1800之间,报名应聘的人也都比较少。

  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招工难”。这种看似矛盾的存在,反映出劳动力需求增大、结构失衡。

  县政协委员、忘不了服饰有限公司战略总经理蔡力强认为,近年来,我县规模企业与日俱增,2012年末全县注册企业总数达458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89家,规模工业年产值达1195亿元。企业大规模增加,用工量自然也随之大大增强,出现“招工难”。而这些规模企业需要的又大都是高级管理和高新技术类人才,求职者大多又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出现“求职难”。“现在岗位很多,车工、电工、钳工、电焊工、缝纫工、操作工,还有服务行业,都急需用人。”县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遏飞说。“另一方面,有很多求职者还在市场内徘徊,有的人高不成低不就,有的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王遏飞分析,我县求职者多为外地返乡者,对家乡同种行业的薪资待遇和劳动强度不适应。在沿海城市,一个普通车工可能挣得到4000元/月,而在内地,只有技术拔尖的车工才可能拿到同等的报酬,技术一般的只有2000元左右。很多求职者都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导致内地企业用工难,并将长期存在。

  县职业中专招生就业科科长李波说,县职业中专每年都要为企业输送4000多名学生。本地就业率在30%—40%。有部分学生不愿意留在宁乡就业,除了工资待遇低外,宁乡一些工厂、企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重视员工的培训、晋升等也是造成学生选择到外地就业的原因。

  支招破解矛盾

  王遏飞(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求职心态。

  “许多求职者不顺畅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随着当今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心态”。 王遏飞说,不少求职者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合理、不清晰、不理性。求职者应该结合自身能力条件以及自我发展计划而尽早找到一份稳定工作,转变茫然等待的观念与态度,树立良好心态。“找好工作不用去远方”,这是县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中心打出的口号。目的希望每一个求职者都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王遏飞也希望求职者不要过于看重待遇的高低,而要多考虑在家门口工作的好处,能方便照顾家庭,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有利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蔡力强(县政协委员、忘不了服饰有限公司战略总经理):职业教育应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职业教育,从源头解决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建议我县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宁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全新规划我县的职业教育。宁乡职业中专坐落于金洲新区,贴近园区、贴近企业的布局,就有利于工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在促进县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上,就应有更大的担当。政府可以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同时推动教学改革,企校合作办学,定点培育人才,支持工学结合,理论课在学校,实习课在工厂,毕业后就是合格的技术工人。同时,他还建议打造一条技术工人晋升通道,完善技师、高级技工等人员的晋升机制,提高我县技术工人队伍终身就业的能力。

  李波(县职业中专招生就业科科长):促进转型注重培训。

  县职业中为县域经济发展担负着培养高技术工人的责任。近年来,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方面积极为县域产业发展、园区企业服务。比如为适应县旅游产业发展,开设了酒店管理和旅游服务专业,邀请通程等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校上课、选人。其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对接企业需求办学,明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冠名办班、订单教育、进校办厂等模式,实现学校教育、就业指导、企业培训的有机结合。比如针对我县机械制造业发展需求,学校车工、钳工、模具等机械专业每个年级开设5个班,每年为企业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近300名。学校已定向为楚天科技培养了130多名技工。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技术类工人招工难,企业也应该调整产业生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而降低对劳动人员的依赖。同时,应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再深造、再学习,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

  肖先生(来自资福乡的求职者):用人先用情,留人先留心。

  “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根本原因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期望值难以找到契合点。肖先生认为,作为企业要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解决如何留人的问题。如何留人,关键是要把员工的“心”留住,而如何留住员工的“心”,最重要的是以心换心,除了提高员工的待遇外,企业老板还要用“心”关爱员工,让员工觉得老板懂得替员工着想,富有人情味。

高度重视“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

  记者感言

  “招工难”和“求职难”这两个看似矛盾却相生相伴的现象,已经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全国普遍延伸。这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反映出目前社会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均衡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宁乡经济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快速扩张,对劳动力的要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迅速提升,劳动力市场总体呈现供需两旺。但低端的普工岗位无人问津,而高端的技工岗位又鲜有人敢应。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接受体力劳动岗位,他们向往的技术岗位,却又往往不是他们能胜任。同时,劳动者对薪金和福利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这是造成“两难”的重要因素。

  破解“求职难”,需要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更需要教育培训等方面适应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宁乡素有“技工之乡”的美誉。培养蓄积大量的后备技术工人队伍,有利于在激烈的“招商引资”中增加筹码。就企业而言,解决“招工难”,需要要加快转型,通过提高工资来吸引求职者。并在企业的升级换代中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戴爽飞 刘淑兰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