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法海你不懂爱》唱红了大江南北,穿透浸满了岁月轻黄的历史,我翻开属于法海的那一页。
法海,本名裴文德,是当时大唐宰相裴休的二公子,以状元之誉官居翰林学士。他不应该毁在白娘子的传说里,他的英姿,他的学识,他的悲壮无奈最后功德圆满的一生,都应该被历史正确的铭记。
根据《金山寺志》记载,法海最初出家的地方,就是位于湖南省宁乡县大沩山的密印禅寺。
密印禅寺是当时大唐宣宗皇帝御赐的匾额,取自佛家“密传心印”之意。
密印禅寺的法海,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而正因为这种传奇,使他的身上真正有了佛的光芒。让后来者跪拜在密印禅寺众佛面前的时候,有了真正的对于佛和人生的了悟。
密印禅寺的开山祖师是高僧灵祐禅师。唐宪宗元和末年(公元820年),灵祐来到沩山结庐为庵,传经说法。后灵祐禅师又传法仰山(在今江西宜春),创立了沩仰宗。沩仰宗是禅宗五叶一花中的第一叶,是五家七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湖南的寺庙,论时代,当推麓山寺为第一,始建于魏晋时期,论重要,非密印禅寺莫属。
在密印禅寺的人文景观里,有唐相国裴休之墓。这位人称“宰相沙门”的裴休跟密印禅寺之渊源,可谓深厚。
历史记载,公元849年,唐宣宗第二年,雍王李渼病重。
唐朝是一个推崇佛学的朝代,虽然此刻的唐朝经历了唐武宗的灭佛之祸,可是佛学的思想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唐宣宗一上台,就恢复了佛学的地位,唐宣宗本人就笃信佛教。雍王李渼病重,遍请名医却不见好转,众人一筹莫展。
有人建议,请在长安讲学的灵佑禅师来给太子做一场法事,或许皇子能够早些康复。宣宗听取了这个建议。
历史记载裴休与灵佑禅师私交不错,所以裴休就把灵佑禅师请进了宫里。一场法事,当然不能让重病的皇子康复。人们开始谋求更多的办法来乞求上天对雍王的庇佑。
有人向宣宗提出了找人代皇子出家的建议,我佛慈悲当保佑雍王平安健康,宣宗立马同意了这个建议。
这一天,裴休被匆匆叫进宫里,这一天以后,历史上少了一名状元裴文德,多了一名叫法海的和尚。
裴休把自己的二儿子裴文德交给了灵佑禅师。
灵佑禅师把裴文德带到了遥远的宁乡沩山,远离喧嚣,远离繁华,远离政治。
灵佑禅师给裴文德取名法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弃一切尘世的靡靡之乐,回归山水这一方净土。因为代帝出家,年轻的状元郎一定是不愿意的,不愿意又能怎样?一切命运已经注定。“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这是当年裴休送别裴文德的诗,这是多么的无奈与悲伤。
朝廷拨了大量的银子,在沩山修建了密印寺。《资治通鉴》记载,852年7月,雍王李渼逝世,追赠为靖怀太子。852年8月,当时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长)的裴休被提升为二级实质宰相,从此,裴休开始了他的大唐宰相之路。
法海也就在密印禅寺开始了他的另外一种人生。
百丈大师曾说:“从苗辨地,从浊辨清……见水浊,说水浊过患;水若清,都无可说;说,由浊及水。”人生经常以此阐释佛的本意。就是在心灰意懒之际,无了功名之心,无了情义之苦。一切皆不可求,一切都不得不放下,一切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万物澄净,心里空明,于是对生命有了另外的注解,于是佛性就开始滋生了。佛,原在什么都不再渴求的心里。“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水穷山尽,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功利,人生一切还有什么好计较?唯有善念与豁达,唯有清净无为。就像是一瓶浊水,停止了搅动,放置一段时间,于是自然澄清。澄清了便清浊分明,然后去掉泥沙,再剩清水,佛性就产生了。
法海,最终成为一代高僧,“春华寺前黯,怒马成枯禅”。想不到这样的空无一物的生命大转身,反而成就了一位佛家高僧,一位对我国佛教事业的发展有卓越建树的佛学大师。《金山寺》、《丹徒县志》、《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书,均认定是金山寺的祖师裴头陀,就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早年在沩山密印禅寺代皇子出家。
法海凭着超人的毅力,苦心经营,终于创建了规模宏伟、别具一格的金山寺。他开江南一大佛教寺院,对佛教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奉为金山寺的“开山裴祖”。他用生命阐释了禅的全部含义,可惜这位虔诚的高僧,经文人之手杜撰,几经蜕变,成了一个声名狼藉、遭人唾骂的法海和尚。
法海需要被我们正确的铭记,就如我站在密印禅寺前虔诚的礼拜。一个风华绝代的才子,一位佛法高深的僧人,他才是我们真正的法海禅师。密印禅寺,曾经见证了这样一个高僧的华丽转身,无论这个转身的因果是什么,他都是值得我们仰望并且守护的。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龚畅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