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年的时候,谁也躲不开古老的传统民俗,想想也对,韵味十足的“年文化”的确有点儿深入民心、根深蒂固。其实,细细打量五花八门的“年俗”,都能领悟到崭新的东西,中国人对这些细节太熟悉了,比如,买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备年货、包饺子、吃汤圆等等。有趣的是,一些旧年俗正逐渐消失,很多新年俗,正悄无声息地成长起来。说句心里话,无论是沉迷于传统风味,还是品味新颖的年俗,人们都快乐地徜徉在现代生活五光十色的圈子里。
从前,每逢年关将近,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便是年画。年画在集市和街头铺天盖地展销,直至家家户户年画贴得琳琅满目:大门贴门神,屋里贴财神,正堂挂中堂字画,炕上有五子登科,年年有余。那时,如果没有这些年画,年节会变得相当冷清。
那时,这些年画简直就成了贴在墙上的“电视机”,既制造了喜庆氛围,又使人们获取知识和娱乐。
说来也巧,将春节和电视直接联系起来的,就是各地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推出了“春晚”,人们像享受年夜饭一样地欣赏、玩味……此后30年来,“春晚”每年一次,尽管人们对它褒贬不一,议论纷纷,但不可否认的是,“春晚”仍是大多数老百姓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年夜大餐”。
说到年夜饭,人们不由地想起从前每年“腊八”一过,村里的年味儿就一天比一天地浓重起来,先是当街盘起了大锅,寒风裹着烟气在雪白的树挂和屋脊霜瓦上漫卷。各家各户忙着煮肉、煎鱼、蒸菜团、打年糕、炸麻花……这一切都是为了年节的一日三餐做准备。
除了准备过年的食品,还要置办其他的年货。从前,中国各地的年节市场,一派喧嚣和繁荣,人们必须冒着严寒踏着霜雪,或蹬单车,或跑长途,去万头攒动的市场里拥挤着买东购西,早出晚归,非常辛苦。现在,很多人家有了大卡车或小卧车,手握方向盘,驶上高速公路,风驰电掣一溜烟,赶集上庙,甚至不远千里,到大城市超级市场去购年货,好不风光。再说拜年,近的走家串户,磕头作揖,行礼如仪,对那些分散各地的亲友,网络正好弥补了这种空间距离上的遗憾。视频拜年、QQ拜年、电子邮件和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多种多样的网络拜年方式,使远在天边的人变得近在咫尺,可以逼真地看到彼此的容貌,清晰地听到双方的言谈和语气。通过网络传达彼此平日的思念和新年的祝福,多么的惬意和浪漫……
这神秘的数字化时代,让年俗也越来越数字化。在网上,每个人甚至可以包虚拟的饺子、放虚拟的鞭炮,可以说,人们能想出的事,网上都能实现。传统的春节与现代的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网络为春节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一个新的内容,人们进入了一个快乐的新时代。
刘淑兰整理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英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