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风雨彩虹 铿锵人生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李先强 编辑:陶湘 2013-01-30 16:30:25
—分享—

  

 

  人的一生犹如一条婉延曲折的小路,坑洼凹凸起伏不平,当然也有舒缓平坦一望无垠的时候。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的成定强,就同样走过了曲折起伏的风雨历程,他的人生轨迹上刻着艰辛的烙记,印着打拼的汗渍,也闪着成功的光芒。

  成定强在我县工商界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物,他为人低调,非常谦和。而熟悉他的人无不夸他是退伍军人和下岗职工的一面旗帜,是难得的人才。加加食品成为宁乡首家上市企业,他功不可没,作为加加集团财务总监,他被同仁誉为良策多多的“幕后军师”。在早两年全县工业经济大会上,他捧回了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十万元大奖。

  记者慕名采访他,在办公室见面,只觉他神情之间充满了干劲、自信,言语之间透露出乐观、不服输的精神。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火线立功

  成定强永远不会忘记,1979年2月,作为炮兵战士,他和战友们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向越军阵地射去了一颗颗复仇的炮弹。因为作战英勇,他荣获三等功。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炮弹突然在我炮兵阵地附近爆炸,一块弹片射入了成定强右眼球后部。在战地医院,军医给他做了4个小时手术,终因弹片又大又深,没能取出,至今留在体内。

  现在回忆那一幕,成定强笑笑,遗憾地说起,自己因伤退伍返乡,“参谋梦”刚刚开始就不得不放弃。

  原来,成定强崇拜诸葛亮,最大愿望是“跳龙门”。好读书的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有关诸葛亮的连环画和小说,对诸葛亮站在幕后运筹帷幄灭千军的状举非常向往。为了今后能做一个“谋士”,他梦想上大学“跳龙门”。

  1955年,成定强出生于我县大屯营乡三仙坳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那个时候不讲计划生育,父母一口气生育了五个孩子,第四个因病不幸夭折,他是最小的一个,上面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人都说爹娘疼幺儿,可是在成定强仅三岁那年,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家中的顶梁柱垮了,孱弱而坚强的母亲带着四个子女艰难度日,一直未曾改嫁,其家境的艰辛可想而知。因为家境贫寒,大姐初中便辍学了,二姐小学没读完也中止了学业。成定强心酸地说:“当时家中确实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9岁就在生产队挣工分,课后和大人一起出工。后来在其他小伙伴的相邀下,还当起了放牛娃。”

  一心想着“跳龙门”的成定强,学习十分刻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会读书的伢子。在初中升高中的毕业考试中,共有十几门课程,他有十门考了满分,平均每门98.5分,以全校无可争议的第一名被宁乡九中录取。那时读一年高中要交26.5元学费和伙食费,而成定强家一年的总收入却只有100元左右,连温饱都难以满足,这笔费用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眼看开学在即,远嫁广东的大姐闻信及时汇来了学费。成定强满怀感激地说:“如果不是大姐,以当时的家庭情况,我是走不进高中的校门,也就不会有我今天事业的成功的。”

  1974年成定强高中毕业,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考早已中断,要上大学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劳动三年后由当地推荐上工农兵大学。为了能上大学,成定强那两年在生产队表现非常良好,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吃苦耐劳,从不偷工偷懒。然而,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相继去世,政治动荡中,大学也停止了招生,本来很有希望被推荐上大学的成定强,就这样与大学失之交臂。

  人总是在悲喜和失落中成长,人的成熟亦或多或少附带着一些伤痕。失望之下,梦想着“跳龙门”的成定强入伍当了兵,但就是这个决定,又让他失去了参加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机会。事后成定强感慨道:“后来我做过1977年高考试卷的题目,数学100分,如果当时能参加考试的话,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考上大学的。”

  入伍当兵的成定强,不忘学习,将高中时的学习笔记带到了部队,他在部队的奋斗目标是提干,当一名合格的参谋,就像诸葛亮那样。相比其他战友,成定强有着扎实的文化基础,当了半年炮兵就被政治处看中,抽调到政治处做“笔杆子”,写的文章多次上了《战士报》,还有一篇报道在广播里播出时受到了军、师级领导的好评。1979年元月,成定强在部队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正当他准备报考军校的时候,中越战事吃紧,成定强随部队投入紧张的战备,直至参战立功并因伤退伍返乡,“参谋梦”也随之破灭了。

  在下岗再就业中,他脱颖而出

  1980年,揣着荣誉证书和勋章,退伍回家不久的成定强按政策被安置到道林供销社工作,跳出了“农门”,捧起了当时人们羡慕的铁饭碗。他起初从事的最普通的售货员工作, 5个月以后,因表现优秀,被领导选中,参加县供销社的第十二届培训班。在入班考试中,成定强考了培训班有史以来的最高分91分,他的试卷还被老师拿去当作标准答案,培训期间三次考试,他次次都是满分。1982年,成定强因为在培训班表现优秀,被县供销社科教科要过来当了一名职教老师。

  在工作之余,成定强仍不忘自己的大学梦,利用国家鼓励自学成才的好政策,他报考了湖南财经学院会计专业的自考。经过四年努力,离本科只差英语这一门未能过关,遗憾的只拿到了大专文凭,而在当时能坚持考完拿到自考文凭的人极少。

  随着改革开放,私人贸易越来越多,集体性质的供销社效益越来越差。因经费困难,县供销社科教科被撤销,不愿调到子弟学校任职的成定强主动要求到县供销社所属日杂公司工作,再次从最底层的营业员干起,一干便一发不可收拾,从营业员到会计,从会计到主任,最后干到了财务经理。几年后,终因全县供销社系统陷入困境,最后包括县日杂公司在内,职工都买断工龄下了岗。

  成定强失去了“铁饭碗”。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有人劝他,你就拿你的军功章、伤残军人证,还怕政府不安置?他悄悄收拾好行旅,揣着自己取得的财务自考文凭,凭着自己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品格,敲开了岳阳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的大门,又是从普通销售员到会计,最后干到了部门经理,从众多下岗再就业人员中脱颖而出。

  在加加食品上市中,他运筹帷幄

  2001年,“一瓶当作两瓶用”的加加酱油已经畅销全国,声名远扬。加加规模越来越大,但缺少财务管理人才。经人介绍,渴望干一番事业的成定强毅然从收入颇丰的合资企业离职,转而加盟加加。

  进入加加的成定强被聘为财务经理,成为公司拥有决策权的重要骨干。上任后,他首先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详细了解,然后对公司财务制度按信息化的方法进行规划,对预算、核算、管理制度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整改,为加加集团建立起健全的财务体系。经过多年的规划整改,加加集团财务运行规范,有了信息化的数据,有了正确的运营方式。加加集团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设立1200多个总经销商,销售网络可谓覆盖全国城乡市场,这些成功的销售网络都和成定强规划的良好财务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在宁乡纳税,以回报家乡多年来的支持,是加加集团管理者共同的愿望。这首先就要让加加集团由长沙公司变为宁乡公司。但加加集团是个纳税大户,长沙的税务部门自然不愿意放手。然而,成定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困难,就有多少解决困难的方法。在拿到了股东会决议后,他主动请缨,亲自出马,巧妙地走迂回路线,首先在宁乡县工商局申请了加加集团的营业执照变更,随后在长沙市工商局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转出,最后在宁乡县工商局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一步步将生米煮成了熟饭。执照都已变更,长沙税务部门不想放手也得放了。虽然工商营业执照已经迁回了宁乡,但税收并没有马上回到宁乡。为了能早点回报家乡,年过五旬的成定强往长沙国税局、地税局跑了十多次,经过多方沟通、交流和一番复杂的手续,最终才让加加集团正式变更为宁乡公司,为宁乡一次增加税收就达4200多万元,其中个人所得税增加2000万元,企业所得税增加2200多万元。加加不负众望,短短两三年内年税收就很快冲到上亿元,成为县内纳税与三一起重机并驾齐驱数一数二的企业。

  相当一段时间,已成为工业大县的宁乡还没有实现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企业上市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对高举兴工强县大旗的宁乡来说,更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加加是宁乡最大的本土企业之一,也是宁乡最早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本土企业之一,加加当仁不让,立志拔得头筹。集团要想成功上市,公司在财务方面就得符合上市要求。良好的财务状况,正确的财务分析对于加加集团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定强深知,干一番事业,从来是困难越大,收获也可能越大,时代造就名企,宁乡呼唤名企,加加应该踏浪而歌,顶风而啸,去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他又一次主动请缨,担当起公司争取上市的重任,在此过程中,他以财务为主线,亲力亲为,加班加点,查找、解决方案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上市,他不顾劳累多次往返于宁乡基地和郑州基地之间,并按深交所要求多次调整了重组方案,让公司轻装上阵,最终得以顺利上市。

  2012年1月6日,加加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宁乡本土首家上市公司正式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发行价达30元/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成定强随着公司的成长,由财务经理也变成了财务总监,成为人们口中加加集团的“诸葛亮”。

  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成定强对荣誉看得很淡。2008年,上级部门推荐他为“湖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但他拒绝了。2009年,他又被推荐为“长沙市先进会计工作者”,周围的人都劝成定强无论如何都要接受这份荣誉,他这才接受。2010年,成定强被评为“宁乡县优秀管理技术人才”并获得奖金十万元。

  将近六十载的风雨人生路,喜悦与艰苦相伴,光荣与汗水同行。对于成定强来说,明天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肩上的担子依然沉甸甸。风雨彩虹,铿锵人生。我们相信,扬帆启航的成定强和他用心血护航的加加集团,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李先强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