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乡,有这么一群来自安徽的阜阳人,他们把家安在小面包车里,“漂泊”于异乡,寻找着自己的“活路”,默默奔波在宁乡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就是专门修理房屋漏水的一群“城市补漏人”。
早上7时不到,李志国夫妻俩草草应付了一下早饭,便来到了他们的“铺面”,把“摊子”摆上了。“铺面”是在八一西路上划出来的临时停车位,“摊子”就是自己的面包车,他们在车窗贴上并在车顶竖起“专业防水补漏”之类的揽活广告,期待有生意上门。
记者注意到,李志国面包车的后座已被改装,里面支着一口黑乎乎的铁锅,堆着几麻袋“橡胶块”。
李志国称,这些“橡胶块”是一种特殊的PVC防水材料,是老家的“特产”,比沥青、水泥都管用。面包车上的“家”虽小,但五脏俱全。他们把车子的后座拆掉,放上个架子,上面睡人,下面放东西,一年四季要用的东西全在里面,还能放上补漏的材料。但是这个“家”在夏天是极其闷热的。车子没有空调,再加上满车的东西,狭窄的空间酷热难耐。
李志国夫妻俩来自安徽阜阳,李志国36岁,妻子32岁,主要是做一些防水补漏处理的活挣点手工钱。据李志国夫妻俩介绍,在宁乡像他们这样修理房屋漏水的面包车有30多辆,他们都是来自安徽阜阳的同乡。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在路灯下打打牌,听听收音机,相互侃侃大山。
“我们能做的才接,不能做的也不敢吹大炮。”李志国告诉记者,作为外地人,在异乡谋生意,什么都要小心翼翼的。由于停车时占据的是临时停车位,如果没生意做,他们也会停一段时间便开车去转转,换个地方再停,以免引起麻烦。
据记者了解,李志国夫妻俩一年大约挣5万元,平均每月4000多元。夫妻俩每月基本生活费在1400元以上,车子油费400元左右,共要花费1800元左右,还没算上偶尔购买生活用品等。如果再租房子,那就所剩无几了,“虽然生活辛苦,但能省一分钱都是好事。”每个月能存下的两千多元,将来给小孩子上学读书用,而且家里也打算建一栋房子,平时生活上省一分是一分。
采访了李志国夫妻后,记者走访了一些市民对“补漏人”的看法,市民有褒也有贬。有的认为“补漏人”的经营方式很直观,既能让人马上了解到他们能干什么,又能知道怎样联系他们,有车子还能提供上门服务,给市民带来方便;也有一些市民对“补漏人”有非议,乱丢生活垃圾不说,时常在马路边煮饭、就餐、晾晒衣服,有碍市容市貌。同时“补漏人”“游击式”的揽活方式也让即使要补漏的市民心存顾虑。
采访手记
不可否认,“补漏人”这个群体确实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他们踩着城市管理的底线,用自己的方式在生存,显然他们属弱势群体。但既然这群“补漏人”能够在宁乡这片土壤扎根数年,就说明宁乡市民需要他们。随着宁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宁乡,我们的市民和管理者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他们,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