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百年沧桑的高氏祠堂远景
雕梁画栋的戏楼,可以想象出当年的热闹繁华
编者按:岁月的剥蚀和风雨的冲刷,随着民族文化在漫长岁月的积淀,留下的则显得更加精纯了。历经百年沧桑,让我们惊异的是在宁乡目前仍然尚存祠堂(古庙)数十座!这些祠堂似乎已经步履蹒跚、凝滞沉寂。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历史感,认同感和向心凝聚力。
古道垂杨过石巷,月门深外清风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古祠堂具有特色和重要的价值,如同其它古建筑一样,是一幅咏唱不完的风景。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也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是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2013年,《今日宁乡.沩水视窗》将陆续推出《宁乡祠堂》系列报道,以严谨的态度、发现的眼光、当代的视角、探索的激情,展示宁乡古祠堂的古朴情怀及历史变迁,寻访那一串串散落在楚沩大地上的古祠文化的沧桑印迹……
高氏祠堂位于我县莽莽苍苍的沩山乡沩水村、沩山盆地西向边沿,北、东、南三面环山,山上古樟杂树环绕,西处于顺梯田与丘陵之间的乡间小道即沩水村级公路。高氏祠堂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950米,周围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古柏青松,郁郁苍苍,鸟语花香,冬暖夏凉,为避暑纳凉、参观揽胜的佳境。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至今已214年历史,系高氏迁宁始祖孟宗公第三子之支祠,由高氏后裔高香亭、高雨贵等人历时3年建成。据笔者找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了解到,高氏祠堂是我县现存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也是长沙发现的较好的宗祠之一。虽然已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百年戏楼现古祠
小时候就听说过高氏祠堂,一直无缘参访,此次作为《宁乡祠堂》的策划和采编者,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
高氏祠堂为土砖青瓦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风格,坐东朝西,分前后两进和东西两厢,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9.13平方米,由正殿、戏楼、厢房、五福堂组成。建筑雄伟壮观,构思严谨,庄正肃穆,配合和谐。
正殿正门上方书有“高氏宗祠”四个大字,四字上、左、右周边绘八仙、招财、进宝彩绘图案。进入正门即为戏楼台底,过道宽阔,左右为正房,台底两旁木柱以鼓形麻石为基,两两相对,延伸到台口。台底用木柱支撑形成架空的台基,台前有柱2根,左右有木制楼梯可上戏台。木结构戏楼长6.4米,宽5.2米,万字格护栏间,有龙、凤、荷、梅等雕刻、纹饰精致、古朴。
让笔者惊叹的是,在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年)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在此演出的《二进宫》、《长坂坡》、《弘庵寺》等7个戏曲名单,各戏班名称甚至演员的姓名均有详细记载。据随行的当地70多岁的高氏村民介绍,剧种包括花鼓戏、湘剧等。这些记录为研究清朝至民国长沙戏曲演变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资料。当时风俗,宗族每逢喜庆、丰收、过年、中举等日子,都会请戏班来宗祠唱戏。高氏族谱上也模糊地记载着:民国某年,长沙同和班曾来此连续唱戏16天。据了解,长沙至今从未发现哪个祠堂有如此详细的戏班演出记录。
除了戏楼,祠堂左侧厢房为高氏宗族设立的私塾学校,课桌用具至今犹存。走廊立柱为八边形杉木立柱,以麻石为基,全木结构的跑马楼保存完整。祠堂正厅上方悬挂“祖德流芳”牌匾,下供奉高氏先祖牌位。
四合院内地坪长20米,宽 15米,东北、东南两角各栽植桂花树1棵,东北角有麻石古井一口,为长年保护祠堂的生活人员汲水使用,左右两侧为厢房,对称排列,各有房屋五间,走廊立柱为八边形杉木立柱,以麻石为基,跑马楼全为木结构,护栏为万字格,保存完整。由厢房两侧拾七级踏步而上为五福堂,木柱、石墩、木梁、木檩,全为木制构件。正厅上悬挂“祖德流芳”牌匾,下供奉高氏先祖牌位,五福堂为高氏后裔供奉祖先牌位及祭祀,议事处所,长17.6米,宽10米,庄正高阔空爽。
整个祠堂建筑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护栏等雕花,彩绘逼真,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建筑艺术价值。第一次,在远离都市的乡间,看到如此精美又凝聚历史沧桑的古祠堂,我触摸着祠堂的砖墙,感受着青砖通过手心传来的清凉,我仿佛能感受到昔日这里的繁华与热闹以及曾经的盛世时光。戏楼上那些精雕细刻的石刻,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迭,多少风吹雨打,至今鲜活如初。我们常常说建筑是没有生命的,只是体现了设计师和施工者意念的一个载体,人才是活生生的存在。但如今,将相王侯今安在?空余古迹说沧桑。
爱国名士高继青
高氏宗祠还是我省著名爱国学生运动领导人高继青烈士的祖祠。高继青,1927年3月4日出生于我县长冲枫林桥。父亲高瀛洲,母亲范氏,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第二,兄高慕青,弟高少青,大妹高玉良,二妹高玉章。继青祖父高青珊为清代重臣,诰授建威将军、奇成额巴图鲁,官至提督,政绩武功卓著,至今云南、贵州留有碑迹,民称其清德。其父母睦谐乡里,人亦称颂。
高继青自幼聪明好学,在家乡玉潭小学学习时成绩便名列全班第一。1940年春,年仅13岁的高继青,瞒着父母只身跑到重庆。他得到在重庆工作的堂兄高步青的帮助,考入重庆市钟山中学。后因日寇犯湘,家乡沦陷,经济来源断绝,他便勤工俭学,一边读书,一边靠抄写文书弥补学费。重庆是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豪门富室云集,不时有少数纨绔子弟仗势欺人。高继青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946年10月,高继青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农艺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高继青毅然投入了南京的学生运动。他还参加了金陵大学学生为增加伙食费的请愿团活动,去中央政府教育部请愿。
1947年,高继青回到湖南,就学于设在衡阳的克强学院。克强学院是湖南争取自由民主的坚强堡垒之一。
1948年上期开学不久,克强学院改选学生自治会,按照当时的规定自治会的组成,必须依照教育部的章程,实行委员制。高继青极力反对委员制,他提出要和全国各大专院校一样,由学生自由组阁,参加竞选。他撰写了《论内阁制与委员制优劣比较》的宣传资料,并首先出头组阁,充当主席,展开竞选活动。顿时全院出现5个内阁,形成竞选高潮。学院当局恼怒成怒,派人恫吓威胁,高继青带领同学与学院展开斗争,全院同学群情激奋,把衡阳闹得满城风雨,促使形势迅速发展到争民主、争自由、反迫害的新阶段。
1949年春,克强学院迁到长沙。这年南京发生“四一”惨案,长沙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在又一村中山公园举行了有万余人参加的“声援南京‘四一’惨案,争取真和平大会”活动。高继青是爱国学生运动和护院迁院运动中的骨干,经受了锻炼,发挥了积极作用。5月,高继青担任了学生自治会主席。他加入了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研究会。后又当选为长沙市学联执委。
人民解放军攻占武汉,白崇禧率国民党军队败退湖南,决心“在湖南和共军决一雌雄”,长沙回到白色恐怖之中。长沙和平民主力量遇到严峻的考验。当时,地下党急需掌握长沙市人口数字和粮食储存量。高继青和同学以实习的名义到市政府探取情报。高继青机巧灵活,胆大心细,很短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由于奸细告密,中共湖南省工委地下印刷厂暴露,必须另行筹设厂址,并将原有印刷机器运至新址。这是非常危险的工作。党支部认为,高继青勇敢、机灵、责任心强,是学生自治会主席,可以用学院租用印刷机印学生讲义为名,调用学院的汽车,一定能完成这项任务,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高继青。
1949年5月16日上午,高继青调用学院的卡车,和同学一直把机器护送到上大垅18号,不幸被代院长王况裴发觉,王立即向上密报。17日傍晚,地下党组织步署高继青等立即离开长沙,以防万一,但高继青却坚定地表示:“为了党的工作,绝不能走!”19日傍晚,突有来历不明的人到学院传达室要找高继青等三人。大家都为高继青等同学的安全担忧,劝他们避避风险。高继青沉思良久,决然地说:“安全当然要主意,不过恐怕万难之中很难求全,万一不幸,也只能留取丹心自慰了。”当日晚上,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了高继青,即于当晚将高继青杀害,抛尸荒野。
高继青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元吏部左侍郎李仕元保持忠节,改名换姓,为高孟余,号清湘,至今宁乡县莲花山古基堤重开基业,因沩水发源于宁乡沩山,故称沩宁高氏。
☆清光绪年间,高氏族人修建高氏宗祠。
☆清嘉庆年间高氏族人二修族谱。
☆清同治癸亥年间三修族谱。
☆1995年,高氏族人六修族谱,定族规、家训,成立了高氏联谊总管会,高正平任会长。
☆自1995年始,高氏族人每年开始清明祭祖仪式。
☆1995年,高氏族人投资20000余元维修了宗祠屋面、五福堂、换了部分墙壁和木梁架。
☆2005年4月5日,宁乡县人民政府宁政发[2005]4号文件《关于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宁乡撤村并组,原沩山乡大冲村并入沩水村,高氏祠堂隶属沩水村。
☆2010年4月,孟宗公二世高连公的后裔及其他宗亲们400余人,在祖先高连公墓前祭拜。共同决定在原祠址附近,复修分支宗祠。
来源:今日宁乡
作者:文/图 刘淑兰
编辑:陶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