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史海钩沉]齐氏三杰

作者:李乔生 编辑:陶湘 2012-12-19 15:04:24
—分享—

  沧桑古樟见证昔日铁炉冲齐家大院的繁华

  宁乡花明楼云雾山下的铁炉塘,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曾经孕育了宁乡玉潭书院的山长(即今校长)、中国抗日名将、湖南著名儿童教育家,他们分别是齐璜、齐学启、齐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对他们的记忆已渐渐模糊,但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齐璜、齐学启、齐新是一家子,在父亲齐璜的言传身教下,子(齐学启)、女(齐新),一个从军、一个从教,一家人共同谱写了铿锵、激越的人生之曲,演绎了人生最灿烂绚丽的辉煌!

  齐璜,字朴农,清代廪贡生。作为清末科举制度下的佼佼者,齐璜苦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但是齐璜的思想并没有受“之乎者也”的禁锢,而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他受到了清末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熏陶。齐璜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宁乡玉潭书院山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周震鳞、黄兴、王凤昌、胡元儒等湖湘名士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宁乡师范前身)。学校开湖南先河,仿效日本明治维新为发展教育办师范速成班的做法,在宁乡驻省中学里附设速成师范科,简称“速师”。速师班传播新思想,教授新科学,宣传新教育,吸引了众多进步青年,一时饮誉三湘。徐特立、刘少奇、谢觉哉均在速师就读,成为齐璜的学生,其中刘少奇1916年插入二年级二期五班。后来,速师学生大部分走上了革命道路。齐璜拥护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当选省议员。齐璜诗文词赋,名冠一时,上世纪30年代,与乡友廖楚璜研习佛学,并赴沩山整修密印寺,民国十九年(1930年),纂修《沩宁齐氏三修族谱》,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现有收藏。

  齐璜共有一子四女,齐学启为齐璜的独子。齐学启(1900-1945),字梦赉,幼小聪慧,深受其父亲的影响。23岁即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临行前,其父齐璜嘱其攻电气或冶炼,以遂其未成之志。但他回言:“中国如此现状,国不成国,何以谈建设?”遂考入诺维琪军校习骑兵,准备以武报效国家。1929年毕业后,先后受聘为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卫戍国民政府南京,任团长。是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深感军人责任重大,为国土沦落敌手而深感耻辱。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齐学启率宪兵第6团迎头抗敌。1937年8月13日,日寇再犯上海,齐学启率部参加战斗。次年,调任税警总团参谋长。1942年春,齐学启调升新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奉命自滇入缅,协助盟军作战。4月中旬,驻缅英军第一师在缅甸仁安羌遭日军包围,齐学启奉命率部驰援,以少敌多击溃日军,解围7000余英军,取得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一次重大胜利,齐学启军事才能轰动英伦三岛。仁安羌战役后,齐学启率部转入卡萨、温早之间,掩护入缅中国军人转移。5月9日,他奉命到卡萨前线指挥,当晚即痛击日军一个联队的第二次进攻。第三天,齐学启随第五军转进,途中,遇新三十八师在卡萨负伤官兵18人,为营救这些伤员,他辗转孟坎、乌有河、荷马林,不幸遭遇日军。他面无惧色,沉着地对负伤官兵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表达了坚决不做敌寇俘虏的决心。战斗中,齐学启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他拒绝换药和进食。“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速枪毙,勿多言”,“求亡得仁,又何怨!”日军将他辗转解送至仰光战俘集中营服苦役。在服役期间,齐学启充分运用他精通的汉、英语言,向盟军战俘宣传,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坚定必胜的信念,一时成为战俘们统帅。1944年5月,南京伪政府派叶蓬等劝降,遭到齐学启的怒斥,叶蓬见无计可施,挑拨离间战俘。1945年5月,齐学启遭叛徒暗杀,将星陨落。国民政府闻讯后,追赠其为陆军中将,誉之为“现代文天祥”。其忠骸由云南沾益空运长沙,公葬于岳麓山。冯玉祥将军盛赞“……师长齐学启,宁死不屈世惊叹。……壮烈足称中华魂,光辉史册万万年。”

  198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专门纪念巾帼英雄的邮册,齐新榜上有名,邮册附文:齐新,(1907-1998),湖南人,湖南大学毕业,在抗日烽火中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创办了湖南第二保育院,收容了300多名难童,后在湖南省直属机关幼儿院任院长、主任。当选湖南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省第一至四届政协常委、湖南省妇联执委、湖南省及全国三八红旗手。退休后,办社会保育员学习班,关注幼教事业。“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抗日战争爆发后,齐新就发誓不嫁,然而她桃李满天下,学生们都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1999年,齐新逝世后,学生们将齐新骨灰安葬铁炉塘,并刻碑留念:我们原是抗日战争时期离乡背井的难童 齐院长救我们于水火 育我们于危难 其恩师情慈母爱 没齿难忘 谨立此墓碑为志纪念 修墓之款由学生李淑华奉献 特予说明 原湖南第二战时儿童保育院学生敬立 骨灰于1999年9月葬于此山由堂侄齐国风施工。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齐新的学生都不约而同的来扫墓祭奠,纪念恩师。

  齐璜、齐学启、齐新一家三口,不管是从教也好,从军也好,他们都具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虽齐璜已千古并其陵寝不可考,但齐学启将军、齐新女士的陵寝现均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保护。长沙岳麓山畔,宁乡铁炉冲下,长眠一代英灵。将军幸甚!齐新幸甚!

作者:李乔生

编辑:陶湘

阅读下一篇

返回宁乡网首页